馬伊利說:
「有一定年齡的人,會喜歡過兩種人。一種是跟自己很像的同類人,另一種是跟自己截然不同但渴望成為的人。然後,往往選擇跟渴望成為的人結合組成家庭,而那個跟自己很像的人,最後成為了靈魂伴侶。」
這段話裡,馬老師無意中道明白了她為什麼當初能義無反顧地嫁給文章、後來又能毫無牽絆地離開他。這不恰恰也是王菲女神年輕時嫁給竇唯、李亞鵬,中年活出自我後又毅然決然回到謝霆鋒身邊的原因麼。
記得其中一位前任,曾經三番五次和我爭吵的都是圍繞著倆人要如何攢錢、理財、井井有條經營好一個家庭這種話題。當時覺得他有點強人所難,明知道我有所不擅長,卻偏偏盯著我的弱項、忽略我的強項(比如熱衷活得熱鬧敗家但肆意有情趣)。因為太年輕,我完全忽略了他焦慮的背後源於他和我是同類人,所以他寄希望於另一半能將他從無助中解脫、達成他渴望的那種生活。
可惜太年輕時我們難以直面生活的利刃。
當時的我,無論怎麼選,都駕馭不了:
若是嫁給了和自己很像的同類人,投射自身焦慮、撕扯對方,又無法重建新規則,兩敗俱傷。
若是嫁給了那個渴望成為的人,一時半會兒沒能成功改造(善)自己,自然會被雙方的差距糟唾棄,亦或常年找不到同類人之間的共鳴、建立不起聯接,也是兩敗俱傷。
從靈肉合一的親密關係中,認清自己和自己的欲望、認清自己和自己的局限,
並在這個過程裡不斷修正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斷梳理自己能夠付出的代價,從模糊、到認清、乃至反覆確認,最後心甘情願做出選擇,建立那個真心想要、想守護的親密關係——這其實是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致勝的法門卻很特別:一對足夠平等、般配的戀人。
何為平等、般配?
就是雙方之間沒有那種顯而易見的「吃虧」和「嫌棄」。否則,螺旋不會上升,只會出現劇烈的衝突、指責、分裂、甚至互相詆毀和傷害。
什麼是顯而易見的「吃虧」和嫌棄,我隨便列幾項,大家就能秒懂:
雙方財富實力、社會地位或者受教育程度相差懸殊,而且其中一方很介意這些。
一方原生家庭創傷感十足,無法與原生家庭切割建立自己的家庭觀。
一方身體或顏值上有明顯缺陷,並因此而自卑。
一方給予過另一方重大恩惠,而對方始終無法反饋相匹配的回報。
進入親密關係,要抱著「縱身一躍」的覺悟。
我們都不可能跳過生活就獲得感悟,成長和改變都需要在生活的跌宕起伏中汲取。
當然,如果你的困惑不僅是選擇哪種人確定關係,而是完全就缺少潛在的交往對象,那你需要做的就是認真生活,把自己活成一個豐富而自由的人。
豐富到可以自行成為內心渴望的那種人,同時還自由的能隨時隨地做自己。
這樣的話,無論你愛與不愛、愛此擇彼,都不會把關係搞砸,不會惶惶不可終日,不會愛而不得,更不會患得患失。
馮唐今天一篇推文標題我很喜歡:「找個真心疼你,能放你一馬的人。」
另外我自己再加一句以結尾:「如果你我在不同的世界,那,我就去找你。」
我想說,上一次長文更新是在去年的10月。這個號有一個「魔咒」:一更新就脫粉。也就是說,從去年10月至今還沒脫過粉,大家都在。[開心.GIF]
我還想說,今天冒著脫粉的風險我勇敢地更新了,因為今天過節,情人節。做愛做的事、敢做之事,Happy V Day![筆芯.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