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nny Tian
我幾乎可以肯定,您很難輕易地回答出,最近一次看蘇俄電影是在什麼時候。經過回憶,我能給出的答案大概是,八十年代中後期(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不奇怪,因為從九十年代初開始,蘇俄以及東歐各國,就在漢人的視野中漸漸模糊,接近於消失了,人們所能看到的,大概就是迎合師奶口味的動漫版普京,及其似是而非的演義。別問我為什麼,咱今天不談這個事兒。
這裡要說的是,由於偶然的機會加上不懈的網搜,我看了一部2015年上映的、由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作出品的《女狙擊手》。導演是Sergeiy Mokritskiy,片名也喚作:塞瓦斯託波爾保衛戰 / Bitva za Sevastopol / Battle for Sevastopol。稍微囉嗦一點兒是必要的,因為蘇俄關於女狙擊手的電影我所知道的就有三部,漢人拍的還有,以免搞錯。
《女狙擊手》官方海報
該電影基於真實歷史,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女大學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成為狙擊手的故事。從資料照片看,柳德同志之漂亮,似乎並不亞於電影女主角。就這個臉蛋,在25歲之前,殺掉了309名德國納粹;且有蘇聯英雄榮譽稱號、金星勳章和蘇聯海軍少將軍銜加持。多說一句,有位女漢人,遊泳運動員出身,歷任護理員、打字員、新聞幹事,混政工一輩子,最後軍銜是中將。人跟人不能比啊,您懂的。
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資料照片
電影中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不動聲色地把電影扼要了,卻沒有半句劇透,這就是手藝人的本分。電影的故事情節、剪輯節奏、場景畫面、演員表演、配樂插曲,都是您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應該享用的,我這裡小心地不予觸碰,只談談在蘇聯解體這麼多年之後,在這部新的俄國電影裡面,其價值觀和審美觀上,有了哪些令人感興趣的演化。
首先我注意到,經過二十年多的演變,這一代導演對於如何表現蘇聯時期的威權,已經變得十分輕鬆和坦然。電影具有明顯的人民性。在一個可以說出真話的社會,歷史的本來面目,終究會從方方面面浮現出來,並得到比較客觀的評價。這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看來俄國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只是我們並沒有被告知。在欣賞電影藝術之外,獲得更多應該知道的東西,一直是我非常重視的環節。
然後我發現,柳德同志的形象定位有了顯著的變化,蘇聯式的戰爭英雄,打了雞血般的共產主義戰士消失了。這類英雄形象如果您覺得不太熟悉,可以通過溫習任何一部抗日、反蔣題材的電影來解決,聽說橫店拍攝的尤佳。在這部電影裡面,柳德同志確實是一個戰爭英雄和勝利者,但她同時更是一個戰爭的受害者。導演認真的詮釋了這一點,也就是說,俄國的知識分子如今已經充分接受和傳播了普世價值,相信您可以看得出來。客觀地說,自從史達林死了以後,電影角色人性化的進程就逐步開始了,但是,在這一部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和優秀一些。當然還有愛情,柳德同志和一個醫生兩個領導的。
最後還要提醒您,本片的故事結構有兩條,一條是柳德在蘇聯戰場上,另一條是她在美國參加外交活動。整個電影情節是在這兩條線索的穿插中,逐步展開的。這種安排,我認為反映出俄國新一代導演,具備了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中,審視和反思本國歷史的自覺性。
在看完本片之後,我不無興奮地在微信中寫道,2015年上映的、由俄羅斯和烏克蘭合拍的電影《女狙擊手》,可能要全面刷新我們很多方面的固有看法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對前蘇聯國家們這些年的深刻變化,了解得很膚淺。影片相當靠譜,以至於我幾乎認為是好萊塢的作品。
而俄羅斯和烏克蘭在2014年合拍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談資,您覺得呢?
- THE END -
本文系特約撰稿人Danny Tian原創,電影捕手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我們。
關注電影捕手(微信號movie-bushou)每天為你推送好電影
選一個你喜歡的關鍵詞回復
吳彥祖 | 彭于晏| 林青霞 | 白百何 | 湯唯
小妮子 | 艾米莉亞 | 色戒 | 女鬼 | 豪情
有驚喜喲
狠狠按贊,小編的工資就靠你們啦~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