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龍老師通常會使用這樣的比喻來形容概念化:葡萄粒與葡萄串的關係——各種各樣的症狀是葡萄粒,但是如何把這些症狀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化的認識即是概念化。
也會用樹葉、樹幹和樹根來比喻——症狀可能像樹葉一樣繁多,但是通過精神動力學對人的理解,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族,家庭的遺傳及教養方式是一個人的根源所在;而在成長過程中他有過什麼樣的經歷,受到過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等等即是樹的主幹部分。我們只有從根源出發,理解他的成長經歷對人形成整體的理解,才能不為症狀所困,抓住全貌,理解他。
需要補充的是,在諮詢過程中概念化是可以變動的,個案概念化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諮詢師從第一次與來訪者接觸時即開始形成概念化, 並可能需要在以後的諮詢過程中不斷地確認、修正。
最初依據來訪者資料形成的假設, 不僅需要通過獲得的新資料加以檢驗, 還可能隨著諮詢的推進,來訪者逐漸暴露出新的主題,以前的假設可能被否定,需要重新修訂, 直到諮詢會談最終結束。
這種系統的、 漸進式地概念形成過程有助於諮詢師推進治療方案, 特別是面對複雜的個案, 可能需要在諮詢過程中逐步探索, 不斷地補充和收集資料, 並通過幹預的效果檢驗最初概念化的正確性。
個案概念化是心理諮詢工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諮詢師用什麼樣的視野來理解個案,也將持續的影響到他如何與來訪者工作。
如果可以把深刻的共情比做是穿上來訪者的鞋子感受他的感受,那麼個案概念化就是打造一次諮詢旅程中的指南針——必將有助於諮詢師清晰地思考來訪者的問題,撥開雲霧,抵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