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個搞笑視頻剪輯了電影《大偵探皮卡丘》中,皮卡丘說「pika pika」的小片段,網友們發現在其他各國給出的預告片中,使用的都是日本大谷育江配的原音,只有德國的版本是自行配音的,讓人一秒出戲。德國人向來執著於給外語電影配音,哪怕是皮卡丘他們也不放過。究竟為何他們會有這樣的執念?
皮卡丘的經典口頭禪「pika pika」在德語版大電影中被換成了德語配音,立即引發轟炸。各國德國網民,特別是皮卡丘的粉絲們,對此十分不滿,表示皮卡丘本丘要是聽到了這個德語配音都要被氣哭了。面對如此強烈的抗議,官方趕緊撤下了這一預告片,換上使用原音「pika pika」的版本。
圖源:bilibili.com
其實在很多國家,對於外語電影,他們會選擇使用原聲並配上本國語言的字母,但在德國,大家更偏愛使用德語配音。那麼,為什麼德國人如此執著於給電影,特別是外來電影配音,甚至連皮卡丘都不放過?
在1930年代,剛開始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大眾都不是很喜歡電影中的外語對白。當時有三種方法來應對這個問題:一是使用字幕,二是使用配音,三是在儘可能高度還原電影本身的情況下,對影片進行本土化重製,換上當地語言。但看字幕對於觀眾來說很累,尤其是德國觀眾,比起辛辛苦苦看那些單詞,他們更想聽到用德語說出來的臺詞。
後來,在二戰結束之後,電影對於德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的方式,也是一種傳播教育的路徑,用來傳達、培養民主的思想和價值觀。因此,讓大家更容易地聽懂、更願意去看影片,德語的配音自然是很重要的一種輔助方法。
圖源:bilibili.com
而現在,其實對於給外語電影配音這件事,德國人有了新的看法。對於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來說,他們常常會把看外語電影當作是學習外語的一種途徑,而且他們一般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支付各大流媒體平臺的流量費用,來看不同版本的影片。與這類觀眾相反,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觀眾,他們由於學識方面受到的限制,可能一輩子也不知道外國的風俗、外語究竟是怎麼說的、異域風情的音樂是什麼樣的,所以自然而然就會只想聽德語的對白,認為電影理所應當就是該用德語來說臺詞的。這個現象實際上對德國社會整體的進步來說,是有負面影響的,人們應當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來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而且對電影本身來說,配音也會引起一些問題,比如有時候外國語言中的語音語調可能並不適合配成德語,而影片中包含的文化差異也經常會體現在語言上,這種情況下,德語配音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違和感。
德國配音演員Dietmar Wunder,曾給《港灣風暴》等電影配音 | 圖源:wikipedia.org
所以,德國人對於給電影配音的執著或許是時候適當地調整一下了,配音固然會讓觀眾更容易聽懂臺詞內容,但未必一定能提升觀影感受,畢竟有些用詞和語氣的意味,只能在原本的語言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而且語言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嘛。而且原音有時候還能幫助觀眾學習一些外語知識,好好加以利用的話,真的能實現看電影學外語的目標呢~各位德國影視界的擔當們,是不是偶爾也考慮一下把「pika pika」還給皮卡丘呢~
參考來源:
https://www.giga.de/spiele/meisterdetektiv-pikachu/news/nach-shitstorm-warner-bros.-aendert-trailer-zu-pokemon-meisterdetektiv-pikachu/
https://www.goethe.de/de/kul/flm/20894148.html
https://www.welt.de/kultur/article142211928/Wir-Deutschen-werden-dumm-synchronisiert.html
編譯:@寺棲目
聲明:本文章系滬江德語翻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