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苟家井做了幾十年生意的商戶們
又開始了第二次的創業路
今天,一起來聽聽商戶們的故事
鄭周敏在國際商貿城的新店,開始試營業了。其實,這是老鄭第二次入駐國際商貿城了。
1993年,老鄭從安順調入了遵義消防,當時他上班的地方就在苟家井,妻子作為隨軍家屬,開始就地取材地在苟家井做起了小生意,這也是老鄭家挖到的第一桶金。
「每個月算下來除了交工商管理費,攤位費,每個月交300塊錢,賺的錢比工資還高,當時的工資只有200多塊錢。」
2001年,老鄭離開部隊,開始幫著妻子做生意。
「我在電視上看到,李詠的非常6+1,天天火爆,後面我的女兒要結婚了,她生下來的孩子,就相當於是6+1,就這樣確定了改行,做嬰兒服裝用品。」
選定了方向,老鄭就開始鑽研起來,買書看,向同行請教,老鄭是花了不少的心血。
「中國除了東三省和西藏我沒去以外,為了跑這個全部我都跑完了。」
還別說,老鄭選的嬰童服裝用品這一行,發展真不錯,直到2005年,苟家井市場開始改造,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老鄭感覺苟家井在走下坡路了。
「從市場改造到升級,到恢復元氣。整整中間是3~4年的時間。肯定是有影響的,這麼影響以後確確實實,有的商戶就走了,新上來的一批商戶,這就走下坡路了。」
加上周邊市場的逐步興起,主要做批發的老鄭,只能眼看著苟家井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無可奈何。就這樣,到了2014年,老鄭看到了一個商機,那就是國際商貿城開始招商了。
「當時我們家也入駐了國際商貿城。但是商貿城進去以後。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的,等那邊炒紅了,我們再把主要精力投入過去。」
一眨眼,三年時間過去了,老鄭第一次入駐商貿城的經歷算是失敗了。
「按照生活當中說的顧頭顧頭只能顧著一頭。我們當時的想法是我們的客戶從商貿城往苟家井引,我們的中心還是在苟家井的。」
第一批入駐國際商貿城的商戶,本身做批發行業的並不多,只能佔10%左右,其餘很多都是以零售為主,加上商貿城離市區有一定距離,大夥的生意並不理想。
「那邊確實有點冷清,開始還有點生意。有些做不走的。不夠他工資收入的,他就關門,開始我們家在商貿城屬於最後一排12街。前面7街8街10街一關,我們12街想開也開不成。所以那邊我們也就放棄了,重心還是維持在苟家井了。」
經過三年的經營,老鄭第一次入駐商貿城算是失敗了。正當老鄭想要放棄時,他得到了一個新的消息。
「在前期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聽到一些信息,2018年底,這邊要棚改。18年的時候物管召集我們,2019年的6月份我們的市場要搬,要關停。」
在國際商貿城重新整裝再出發,是當時老鄭唯一的念頭。2019年年末,老鄭在國際商貿城重新選址,花大力氣裝修。今年3月,苟家井國有市場部分關停的消息正式發布,像老鄭一樣的商戶們開始自謀出路,報團入駐商貿城。雖然當時老鄭還忙著裝修上貨,但他還是選擇擔任嬰童行業的商戶代表,把自己在商貿城經營得到的經驗都分享給大家。
如今,老鄭的新店已整理完畢,進入了試營業階段。老鄭說,把國際商貿城變成第二個苟家井的升級商場,這是他們所有經營戶最大的願望。
「把市場變成商場,也可以把商場變成市場,價格可以當市場的價格。環境裝修貨品陳列可以打造成商場的標準。要給消費者創造一個體驗式的商城。體驗式的市場。相信我們開貨的人也好,去買零售的人也好,慢慢的在2~3年以內應該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