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氣清新劑,不僅不能淨化空氣,還能生成新的汙染物?近日,中科院專家通過對市面上常見的空氣清新劑進行檢測發現,絕大部分空氣清新劑,超過40%的成分是萜類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會與空氣中的臭氧反應,生成甲醛和粒徑小於0.1微米的超細微粒(PM0.1)。昨天,揚子晚報記者電話採訪了參與該實驗的相關專家,專家提醒,秋冬季空氣中臭氧含量較高,使用空氣清新劑二次汙染將更嚴重。 揚子晚報記者張筠文/攝
實驗研究告訴我們——空氣清新劑+臭氧=甲醛+PM0.1+過氧化物
《環境化學》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雜誌。近日,該雜誌2012年第二期刊登的一篇稱空氣清新劑可能有「毒」的文章,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昨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電話聯繫了文章發表人之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我們購買了包括薰衣草、茉莉、檸檬等15種不同的香型,所有樣品的出廠日期都不超過一年。」通過對廣州市面上常見的14個品牌的26盒空氣清新劑進行檢測,王新明和團隊成員們發現,雖然不同產品的成分都不同,但「每種空氣清新劑產品中,萜類化合物的含量都超40%!」王新明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其實萜類化合物本身並沒有問題,可如果和空氣中的臭氧反應,就會生成甲醛、直徑在0.1微米或以下的顆粒物(PM0.1)、過氧化物等有害物質。
「汽車尾氣中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在空氣中發生光化學反應會生成大量臭氧,通過換氣進入室內或車內。」王新明告訴記者,臭氧汙染是當前我國城市群及其周邊地區突出的空氣品質問題,且在秋冬季特別嚴重。「臭氧濃度越高,使用空氣清新劑生成的汙染物也就越多!」
實際調查告訴我們——空氣清新劑賣的俏,可無人聽說過清新劑有毒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走訪了南京市區的多家大型超市,商家對於空氣清新劑的銷售都很支持,給足了銷售櫃檯。在家樂福大行宮店,記者看到一整面牆的櫃檯都在賣空氣清新劑。噴霧、固體揮發、液體揮發……樣式很多,除了家中常見的清新劑,還有專門在汽車內使用的空氣清新劑。除了產品說明描述的「大自然空氣」外,一些產品明確強調了有去甲醛的功效。
正在仔細選購空氣清新劑的劉小姐告訴記者,她的新房剛裝修完畢,家人特地讓她到超市買些空氣清新劑。「空氣清新劑會增加甲醛?」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小姐表示從沒聽說也不太相信。而該櫃檯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空氣清新劑銷量一直不錯,所以超市才會給出那麼大的櫃檯。她本人從未聽說空氣清新劑會汙染空氣。記者隨後又諮詢了10位市民,對「空氣清新劑會造成二次汙染」的說法,無一人聽說過。
專家揭秘告訴我們——清新劑名不符實,其實是靠香味遮掩異味
為何空氣清新劑要添那麼多香精?揚子晚報記者電話聯繫了有「中國科學維權第一人」之稱的著名環境化學專家董金獅。「就像廁所裡抽菸除臭,臭味其實還在,只是被煙味蓋住了而已」。董金獅告訴記者,所謂的「清新」空氣,其實是靠清新劑中強烈的香氣蓋住了異味,靠混淆人的嗅覺「淡化」異味,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字典裡,『清新』的意思是清爽而新鮮。可空氣清新劑根本不能『清新』空氣,應該叫氣味掩蓋劑!」
認識清新劑……
空氣清新劑會二次汙染直接元兇是萜類物質
空氣清新劑會二次汙染,直接元兇是萜類物質,其主要來源是各種方法提煉的香精。上海香料研究所的苗工告訴記者,香精分植物萃取和人工合成兩種,但只要帶香味,都會含有萜類物質,很多化妝品、日化用品中添加的香劑也是如此。「一般只佔10%左右,不會放很多。」苗工表示,空氣清新劑中香精等萜類物質不宜放太多。而王新明和團隊成員實驗得到的結果是,空氣清新劑中超過40%的成分是萜類化合物。
二次汙染有損健康非特別需要儘量少用
空氣清新劑到底能否使用?王新明特別強調,並不能認為市面上的空氣清新劑有毒害作用。他只是建議,室內或車內的空氣,如果沒有很大感官上的不適感,建議最好慎用空氣清新劑。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生活計仔多,
每天17:35分以及周六日20:00分準時開播!!!
微信號:gdtvshj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