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別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是經過多道工序,反覆雕琢,才會妙不可言,獨具魅力。岫巖素有「中國玉都」的美譽,這裡也孕育了許多優秀的玉雕大師,王世偉便是其中一位。
遇見玉石,讓王世偉找到了另一個自己。1972年出生的王世偉,天資聰慧,自幼喜歡繪畫。1989年,初中畢業後,王世偉進入到岫巖哈達碑鎮玉器廠學習玉雕。後來機緣巧合,他跟隨自己一直都很崇拜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有田、中國玉雕大師車紹國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勇俊學習雕刻技藝。大師們的教導讓他對雕刻技藝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也在技藝上有很大提升。
王世偉認為,玉是活物,雕琢玉器一定要賦予它靈魂與生命,要傳神。在雕琢方法上要突出「美」和「靈」的結合,而不過多表現象形的東西。對於玉雕,王世偉做到了「擇一事,事一生」,也在創作的道路上不斷嘗試新的思維。此次參展的玉雕作品《舞》,就是以海底世界為創作靈感,用青銅器「鍾」作為創作主體,海底生物為輔助,表現樂聲悠揚的海底空間,象徵著藏而不露、內聖外王的高尚品德。
王世偉介紹,作品的原石黃白河磨玉產自細玉溝河,其上好的品質和稀有性,令他如獲至寶。在設計和雕刻作品《舞》的過程中,為了保證雕刻的完整性,他沒有用大型機器粗暴雕刻,而是一刀一刀精心雕刻,將美麗的海底世界表現出來。作品巧妙利用原石的天然結構和色澤,細節處理得當,或深或淺的溝紋,圓潤流暢的曲線,使得作品高度寫實宛若天成。無論是鍾,還是海底生物,每處細節都十分飽滿,可以說設計和雕琢已出神入化。
王世偉說:「天然的玉石不可能完美無瑕,玉雕師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雕刻技藝將一塊有瑕疵的玉石完美呈現出來。在一個玉雕師的腦海裡,有時候一道裂或許能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但如果沒有玉質作為後盾,再好的雕工也可能出不了效果,正如俗話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件好的雕刻作品,是上乘玉質和上等雕工的完美結合。」(來源:鞍山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