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東森新聞雲欄目「臺青西遊記」報導了臺胞駱俊宏從高雄半屏山來到溫州洞頭半屏山,參與洞頭海峽雲村金岙101項目的創業故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業項目,吸引更多臺商臺青入駐,讓洞頭充滿「臺灣味道」。
高雄半屏山名聲響亮,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另一半」在溫州,家住臺灣高雄半屏山腳下的駱俊宏,也是在大陸漂泊的半輩子,才發現自己另類的「落葉歸根」,到浙江溫州建設文創小鎮,翻新一座又一座百年歷史的「石頭屋」,結合當地旅遊資源,搭建青年的築夢舞臺。
▲駱俊宏和入駐兩岸同心村的臺灣青年。(圖/記者陳政錄攝,下同)
溫州洞頭區位於浙江南部沿海,溫州以東,是大陸14個海島區(縣)之一,大小島嶼302個,以仙迭巖、半屏山景區、海島生態、小鎮改造和漁村文化等發展觀光。其中高雄半屏山的典故,另一半就在洞頭,如今,位於洞頭半屏山島上的金岙村,成為駱俊宏打造兩岸同心小鎮的項目所在地。
回想當年,駱俊宏說,自己其實來得很早,1990年就因父親工作的關係,來大陸讀初中,後來攻讀軟體工程,但進入社會後,曾先後從事水果商貿、農業,科技等行業。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半屏山景區。(圖/記者陳政錄攝)
駱俊宏坦言,當年的大陸跟現在完全是兩個世界,作為一個毛頭小子,除了生活習慣全部要改變外,也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的「強烈衝擊」。他說,兩岸數理化其實差不多,但歷史課中,尤其是「近代史」真的讓他非常震驚,花了很久的時間,才能接受兩方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他也在這二十年內,深刻體會到大陸經濟發展的變革。
因此因緣際會來到溫州洞頭,主持金岙101兩岸同心村建設時,駱俊宏認為,現在的臺灣青年雖然更勇敢、富有創意,但面對的挑戰也更大,在項目落地上若有先行者、完善配套的協助,將更為順利。
所以他在與當地政府合作後,於去年10月起跟村民籤下房屋租約,著手改造一座座原本小漁村內,有百年歷史的「石頭屋」,作為邀請青年來此創業的入駐地點,第一期規劃的31幢石頭屋,已完成過半,目前已陸續有希望在此做解憂雜貨鋪、貓村打造、生技產品、咖啡飲料等領域的青年買「單程機票」前來,準備開業。
駱俊宏認為,透過特色的海島民居、風景,以及半屏山淵源、閩南文化等,加上周邊城市包括溫州、台州、樂清、瑞安等,人口加起來也超過2300萬人,具備一定的消費市場基礎,應能成為孵化臺青創業的有利平臺。
駱俊宏笑著形容,自己也不是做慈善,他希望能在提供一個青年創業場所後,透過保姆式的服務讓好的項目、Idea能夠落地,最後往洞頭以外的各地複製,自己可以扮演第一批的投資人角色。「臺灣年輕人在某一個方面,也幫助到我們。」
駱俊宏說,近年兩岸關係劇變,但大陸仍是臺灣最近,也是最大的市場,因此他也鼓勵下一代年輕人不管喜歡或不喜歡,可以花個兩、三年來了解、認識大陸,有機會就多闖闖,或許也能改變自己的一生。
他也坦言,如今願意主動赴陸或向外發展的臺灣年輕人,比像他這種「被動前來」的有勇氣多了,如何參與市場、讓項目在地化、賺到錢,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因此對他而言,目前最要緊的是趕快將石頭屋「全面交屋」,到時候,「我們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呢。」
來源:ETtoday東森新聞雲
編輯:崔璨
責任編輯:章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