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Hamid Sardar-Afkhami是哈佛大學中亞語言及文化學博士。職業生涯起源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和哈佛電影學院合作進行的一個喜馬拉雅探索項目,在裡面他學習當一名電影製片人。因為對攝影的掌握和認識,Hamid Sardar把鏡頭對準了與自然世界對話的人與族群。
3000年來,蒙古的泰加針葉林帶一直居住著這麼一群騎馴鹿的人,他們是杜科哈人(也被稱之為察坦人)。杜科哈的蒙語名字「Tsataan」可以翻譯為「馴鹿牧民」,馴鹿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杜科哈人一直生活在泰加針葉林帶,他們靠餵養馴鹿為生,經受住極端天氣的考驗。從鹿肉、鹿皮到重要的馱畜,馴鹿幾乎為他們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一切。在嚴酷的生存環境打磨下,他們培養出堅韌不拔的性格。 對於杜科哈人來說,馴鹿絕不是普通的家畜。在他們的社會和宗教文化中,馴鹿擁有特殊地位,是他們心目中的圖騰。
泰加針葉林帶擁有一種荒涼而嚴酷的美,雖然知名度無法與戈壁沙漠或者大草原相提並論,但卻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物群落區之一。 這個針葉林帶起於苔原之尾,幾乎一直從歐亞大陸延伸到北美亞北極地區。它擁有極大的環境價值,是杜科哈人和他們餵養的馴鹿的家園。
不幸的是,這個家園現在正面臨威脅。 生活在泰加針葉林帶並不容易,主要原因在於溫度太低。這一地區的平均溫度不到零攝氏度,最低時可達到零下53攝氏度。不過,夏季時的溫度也能達到21攝氏度。全年溫差之大令人感到吃驚。
現在,杜科哈族的人數不斷減少,賴以生存的馴鹿數量也呈下降趨勢,為了能夠延續古老的生活方式,他們必須儘快做出改變。現在的杜科哈人是蒙古人數最少的一個民族,只有大約45戶人家,靠餵養馴鹿為生。 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面臨著各種威脅,其中包括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旅遊業、全球變暖、語言流失以及佔據統治地位的蒙古族的同化。15年前,杜科哈人(以及當地的其他3個遊牧部落)共餵養了1.5萬頭馴鹿,現在的數量卻萎縮到2200頭並且仍在不斷下降。
杜科哈人的精神傳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薩滿教的影響,他們的文化非常具有韌性,擁有悠久的歷史。在社會主義時期,蒙古政府曾試圖打壓杜科哈人的文化,到了今天,他們仍面臨著各種壓力。 過去,杜科哈人主要獵殺野生動物為食,只有馴鹿過了生育年齡或者過於老邁,無法繼續充當馱畜時,杜科哈人才會屠宰馴鹿。
現在,由於經濟不景氣加之森林中的野生動物數量減少,越來越多的杜科哈人為了生存,被迫屠宰馴鹿。 泰加針葉林帶是一個資源豐富的棲息地,一度生活著包括熊、松鼠、野兔、獾和馴鹿等大量野生動物。然而最近,商業捕獵和其他因素導致野生動物大量減少,除了威脅杜科哈人的生存外,也威脅到他們的競爭對手狼的生存。 採礦產生的副作用包括森林砍伐、野火以及有毒化學物質汙染,導致土地和水資源遭到嚴重侵襲。所有這些都讓森林中的動物以及牧民的生存面臨威脅。與全世界以土地為生的人一樣,杜科哈人的生存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攝影師Hamid Sardar-Afkhami說:「蒙古不是什麼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們遺忘已久的生活方式。我在這裡,找到了屬於我的自由。」 在杜科哈人的社會和宗教文化中,馴鹿擁有特殊地位,是他們心目中的圖騰。
為你推薦
(點擊連結直接查看↓↓↓)
時代印記|馬格南大師鏡頭下70年代的中國
喜馬拉雅人的神秘生活 | éric Valli
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純樸的魅力,朝鮮美女 | Mihaela Noroc
在他們消失以前 | Jimmy Nelson
CNU 2015年度風光攝影大賽
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