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是洗衣店的達斯勒兄弟鞋廠
主角阿道夫(阿迪)-達斯勒(Adolf 「Adi」 Dassler)和魯道夫(魯迪)-達斯勒 (Rudolf 「Rudi」 Dassler),出生於一個小康之家。父親(Christoph Von Wilhelm Dassler)是一名鞋廠工人,母親(Paulina Spittula)則在小鎮內經營洗衣店。他們兩兄弟其實還有一名叫弗裡茨-達斯勒(Fritz Dassler)的兄長和一名叫瑪莉(Marie Dassler) 的妹妹。家中每一名小孩也有到母親的洗衣店幫忙,合力維持生計。達斯勒家庭雖不算富裕,但一家六口也是生活得快樂安定。
1914年,當幼子阿道夫-達斯勒還是13歲在上學的時候,長兄弗裡茨便已經離開了黑措根奧拉赫,往慕尼黑當銀行職員;而」二哥」魯道夫-達斯勒則在鞋廠跟父親學習造鞋。但同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達斯勒一家的命運。弗裡茨和魯道夫被徵召上戰場,而家中的幼子阿道夫則在1918年加入了軍隊。大戰期間,黑措根奧拉赫超過半數的鞋廠倒閉。
當大戰完結,達斯勒三兄弟幸運地保住性命,一起回到故鄉,但一家人卻要面對生計的問題。除了爸爸工作的鞋廠在大戰期間倒閉,媽媽經營的洗衣店亦因為戰後當地人負擔不起屬」奢侈」的洗衣服務導致沒有太多生意。家中的幼子阿道夫(Adi)便在1920年代初在媽媽的洗衣店開始自己的業務,希望在這百廢待興的年代殺出一條新血路。阿道夫的理念是出產專門為運動而制的鞋,這嶄新的概念在當時來說是破天荒的。期後在1924年,二兄魯道夫(Rudi)也加入這門運動鞋生意,從此洗衣店便正式變成Gebrüder Dassler Schuhfabrik (即」達斯勒兄弟鞋廠」)
達斯勒兄弟鞋廠出產的」運動鞋」因為概念新穎,在成立的初期便已經吸納了不少訂單。
達斯勒兄弟二人在達斯勒兄弟鞋廠也曾經有過快樂的時光,可惜好景不長
開業初期已經頗為成功的生意,令這兩名性格截然不同的兄弟共渡了彼此在公司的最快樂時光。兄長魯道夫(Rudi)性格外向,善於與客戶打交道;而性格沉實的弟弟阿道夫(Adi) 則沈醉於產品的生產和設計。兩兄弟合作無間。工作以外,二人在業餘時候也喜歡戶外運動,從小便建立了一種另類的敵對關係。
魯道夫(Rudi)能言擅辯,為」達斯勒兄弟鞋廠」在市場開發方面做得非常不錯,也特別受到女性客戶的歡迎。但他比弟弟早婚得多,他和妻子弗裡德 (Friedl)有一對兒子:阿明(Armin) 和蓋德 (Gerd)。
1933年,希特勒的納粹黨整裝待發,但這卻為達斯勒兄弟鞋廠帶來新的生意機會。原因是:納粹黨的一眾黨員都非常鍾情於運動。同年五月,達斯勒兄弟甚至加入了納粹黨,這是一個令他們往後異常後悔的決定。而一年之後,弟弟阿道夫(Adi)終於成家立室,魯道夫(Rudi)是他婚禮上的伴郎,而阿道夫的妻子是一名叫凱菲(Kathe),來自德國另一個著名的」造鞋之城」皮爾馬森斯的女孩。
由於納粹黨的黨員都只用達斯勒兄弟鞋廠的產品,隨著需求日益增加,他們兄弟倆也決定搬到更大的廠房。兩兄弟還安排了他們的太太到工廠工作,但問題便出現了。阿道夫的妻子凱菲和哥哥的妻子弗裡德,兩個在工作中出現了很多矛盾。來自另一個城市的」外來者」凱菲,對工作充滿野心,常希望改變工廠慣常的工作模式。而令問題再度惡化的是,他們兩個家庭之後住在一起,弟弟一家住在地下,哥哥住在一樓,這令兩位達斯勒太太在同一屋簷下產生更多問題。兩家的關係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差。
另一方面,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期間,弟弟阿道夫-達斯勒拿著一個裝滿釘子的行李箱獨個兒走到柏林的奧運村說服一名叫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的美國田徑選手試用他設計的運動鞋作賽。傑西-歐文斯非常欣賞阿道夫-達斯勒的設計,並用了他的產品在奧運作賽。最後,傑西-歐文斯在該屆奧運個人勇奪四枚金牌,令海外的大眾也留意達斯勒兄弟鞋廠的產品。從此」達斯勒兄弟鞋廠」的名子便在海外揚名。
阿道夫-達斯勒在1936年奧運說服傑西-歐文斯穿上的跑步鞋。後者在該屆奧運最後獨得4面金牌。歐文斯的成功,令達斯勒兄弟鞋廠在海外也頗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