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各國的博物館與美術館相繼開放,但是,為了安全考慮,開放後的觀眾數量受限,且大多來自本地,遊客不被鼓勵前往參觀。對於許多藝術愛好者而言,這使他們很難在這一特殊時期欣賞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針對這一現象,以收藏歐洲經典藝術名作而知名的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館長艾克·施密特提議,義大利國家博物館和美術館應該將館內的宗教藝術作品歸還至各個教堂,從而使藝術能夠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這一提議也引發了對於宗教藝術品語境以及向教堂歸還藝術品的可行性的探討。
烏菲茲美術館近日,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館長艾克·施密特(Eike Schmidt)表示,他認為如今收藏於義大利國家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宗教藝術作品應該歸還給它們原來所在的教堂。他以烏菲茲美術館中最著名的一幅中世紀作品,杜喬·迪·波尼賽尼亞(Duccio di Buoninsegna)的《魯切拉的聖母》為例,這件作品創作於1275年左右,在1948年時被轉移到烏菲茲。這幅描繪聖母與聖子的鑲金畫板是目前已知的13世紀最大的木板繪畫。在他看來,這幅繪畫應該回到它原來的家,佛羅倫斯的新聖母大殿(Florentine church of Santa Maria Novella)。
《魯切拉的聖母》施密特的這一想法一部分是出於對新冠危機的反應。本周三,烏菲茲美術館重新開放,同一時間的參觀人數限制在450人以下。與此同時,來自海外的遊客預計要到明年才能來到美術館參觀。他正在思考烏菲茲美術館藝術作品的多元化與分布,從而使美術館得以超越當下所擁有的土地,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
烏菲茲美術館館長艾克·施密特(Eike Schmidt)施密特承認,在美術館內展示藝術固然有其優勢。例如,如今《魯切拉的聖母》與其他兩位中世紀早期義大利繪畫巨匠,契馬布埃(Cimabue)和喬託(Giotto)的祭壇畫陳列在一起,這樣一來,它們就可以被互相比較,但是,施密特指出,《魯切拉的聖母》離開了新聖母大殿,就使它的歷史與意義缺失了很大一部分。
「宗教藝術並非是作為藝術作品而誕生,它服務於宗教目的,且通常置於宗教背景中,」施密特說道,一旦回到它被創作出來的場所,人們就能在恰當的歷史及藝術空間中觀看它,從而被引導去認識它的精神起源。「如果我們認為語境無關緊要的話,」他說道,「那就無法獲取藝術和建築的關係,也無法研究脈絡考古學,而只能像《奪寶奇兵》裡的印第安納·瓊斯那樣,只知道一頭扎向那些傑出大作。」
施密特是義大利宗教建築基金會(Fondo edifici di culto,簡稱FEC)的主席。該基金會負責維護義大利接近900座天主教堂和其他宗教建築。與流向歐洲各大博物館的非洲文化遺產不同,義大利宗教藝術作品離開教堂並非是因為殖民掠奪。根據施密特的發現,在「二戰」以後,為了安全考慮,義大利藝術、建築與考古監管機構(Soprintendenze)將其保管的約1000件宗教藝術作品運往了國內的各個博物館與美術館。這批作品沒有受到恰當的編錄,即便是學者想要研究,也很難獲取信息。
由於涉及到的教堂大多隸屬於義大利宗教建築基金會,歸還作品並非難事,只是從一個政府部門移交到另一個政府部門。需要討論的是保護與安全問題,不過,現代技術讓這兩者的實現比以往容易得多。施密特以喬爾喬內(Giorgione)的《卡斯第佛朗哥聖母像》(Castelfranco Madonna)為例,這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繪畫作品之一,作品經歷過被竊、多次修復,還曾前往威尼斯展出,最終安全地回到了義大利威尼託自由堡的教堂。
《卡斯第佛朗哥聖母像》人們對於施密特的提議反應不一。佛羅倫斯教區博物館(Florence’s diocesan museum)的館長Monsignor Timothy Verdon在採訪時表示,他認為這是「一項非常積極的宣言」,但是這一想法並不現實。佛羅倫斯教區的大主教Cardinal Giuseppe Betori則表示,「這項提議值得關注與討論」,但是「每個地方都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考慮」。
倫敦V&A博物館前任館長馬克·瓊斯(Mark Jones)贊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觀點,但他認為這項提議的方向是正確的。「對藝術感興趣的人應該都知道,藝術在自己的語境中會更好。應該制定基本規則,規定教堂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將藝術作品收回,作品回歸之後,應該舉行紀念儀式。」
在早期歐洲的博物館中,有不少藝術品來自教堂或教會收藏,博物館根據其文化、歷史或美學價值進行挑選。在進入博物館收藏後,這些宗教物品就變成了藝術品,喪失了神聖的內涵。通過世俗語言,這種內涵被博物館陳述中的新意義所替代。有時候,為了增強人們的理解,博物館也會在教堂的指導下,舉行一些比較性的展覽,將宗教藝術品融合在一起,加以文本和圖像資料,重新創造它們原本的語境。
《根特祭壇畫》(外),1415-1432事實上,博物館的「介入」並不只會破壞宗教藝術作品的語境,有時候,教堂也需要依賴博物館的修復技術。例如,比利時根特美術館曾幫助聖巴夫主教座堂(St. Bavo’s Cathedral)修復揚·凡·艾克(Jan van Eyck)《根特祭壇畫》的畫板。在美術館的努力說服下,教堂同意將這些畫板借展給根特美術館,在今年舉行的凡·艾克大展中展出。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展覽被迫提前終止。
在義大利,將宗教藝術展現得最好的公共博物館或許是梵蒂岡博物館群(Vatican Museums)。這得益於它的起源:梵蒂岡博物館群由教皇尤裡烏斯二世於16世紀初創立,其中大量作品來自數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堂的收藏。在博物館群中,最著名的是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米開朗琪羅的溼壁畫,此外還有拉斐爾、卡拉瓦喬、提香等藝術巨匠的作品。日前,梵蒂岡博物館群宣布重新開放,並揭曉其最新修復的拉斐爾作品展廳。
(本文編譯自《The Art Newspap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