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 微信公眾號,關注我們
或搜索微信號:多浪龜茲傳媒
《多浪龜茲》11月刊
文 / 溫莊
圖 / 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 提供
林青霞有三個身份。
第一個是世人皆知的美人,從17歲到60歲,她從來都是無可爭議的美的代名詞;
第二個是作家,多年來她筆耕不輟,不少文化大家對於她的文筆由衷讚賞,她的代表作《窗裡窗外》一直是出版界的暢銷書;
第三個身份是行者,她愛旅行和流浪,世界各地許多地方都曾留下她飄逸的身影,她也熱愛修行和探索內心的世界,因為認同「心靈環保」的理念,她曾向聖嚴法師求道拜師,尋找內心最深層的寧靜。
林青霞說,回望她過去的人生,一直都在向前行走。她小的時候住在嘉義縣大林鎮的小村莊,每天都會走在眷村的鄉間小路上,有時候她會幻想有一天有個星光熠熠的巨星出現在這裡。
多年以後,當已經是大明星的她重新走過這條鄉間小道,想起小時候的自己,從那個時候到現在,看起來不過只是才走了一段短短的路而已,但這中間又隔著長長的一生。從生命的起點到如今所處的某個經停的驛站,人生何處不道場,每個人都是歲月的行者,無論是山光雲影還是花香霧嵐,無論是高低起伏,還是悲欣更替,都是行走的沿途與眾不同的景觀。
生命過程中的行走與旅途中的行走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在林青霞看來,二者都能因為某個瞬間的場景,讓自己放下執念和困擾,變得達觀和灑脫。三十年前,她在正值盛名時遠走美國。她永遠記得一個晴朗的午後,她和女伴正懶洋洋地在紐約的公寓裡休息,忽然聽到窗外的一陣歡快響亮的鑼鼓聲,她們來不及換衣服,在睡衣上披了件風衣就匆匆跟著人潮向外跑。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她們倆站在路邊,感受著那種喧鬧的氣氛。等到遊行的隊伍漸漸遠離,她和女伴走到中央公園散步。倚靠在長木椅上,她眯起眼睛,恣意地感受微風拂面,髮絲飄動。這時迎面走過來幾個中國人,她立馬端坐起來。
可是他們並沒有認出倚在木椅上慵懶的素顏的林青霞。就在那一剎那,她忽然感受到一種不被人注目、也不用刻意迎接別人的視線的自在和放鬆。她說,就從那一刻起,她才領悟到,所謂的華服和珠寶,矚目和簇擁,都無法製造出一份簡單的快樂,同時也都無法代替自由所能賦予一個人的滿足感。
與之類似的行走體驗是某一年夏天,她和鄧麗君相約到法國南部度假。那張她們倆穿著比基尼站在海灘邊的合照,使得這一段往事常被大眾津津樂道。因為那時候在康城海邊沙灘上,許多法國女人都脫了比基尼,享受著溫暖的日光浴。她不禁為她們的率性所觸動,也和她們一樣,在蔚藍的海天間坦然地面對大自然。
她說,就在那個時候,她忽然發現,她那顆從十幾歲就在閃光燈下成長的靈魂,第一次從無形的枷鎖中徹底解放了。
林青霞的這兩段回憶想必令無數正在行走的人感同身受。人為什麼要出走,要遠行,要不斷地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與春天的曠野作別,然後匆匆上路,奔向秋天的草原?可能是因為山在那裡,所以不得不去,也可能是趁年輕多遊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當然,最大的可能是,只有身在陌生的異鄉,才會令人卸下那些浮華和偽飾,真誠地去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像一個無拘無束的赤子般生活,如此才會心無掛礙,體會到過去不敢想像的幸福。
不僅僅只有像林青霞這樣的明星才需要生活在別處,每個人在因循多年的環境中生活,不知不覺會沾上一身的顧慮與世故。但當在異國或他鄉旅行,心上不再有那些「可以為」、「不能為」的束縛,那個時候秉承的人生哲學只有一個:此時快樂就好,自然一切都會聽憑自己的心音,目光澄明地去打量身邊的那些奇妙的未知。
本文完整版請關注《多浪龜茲》雜誌11月刊。
版權聲明:本文為GOWEST《多浪龜茲》雜誌原創稿件,版權歸《多浪龜茲》雜誌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抄襲、盜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若違反上述聲明,本刊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