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離新年沒到三天,山東臨沂一個環衛工人死了。
根據新聞,環衛工人大概60多歲,應該是早上上班時間出的事。
60多歲,在我國已經過了法定退休年齡,也就是說,這是個可以安享晚年過退休生活的老人。
老年人退休後,當然也可以出來工作,但這種工作,無論如何應該和生存沒有關係,而只是讓生活更豐富、更精彩。
我記得有個專家支持延遲退休,說他願意工作到80歲,我相信這樣的專家和這個環衛工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如果讓這樣的專家,每天早上去掃大街,還能堅稱願意八十歲退休,我會打心眼裡佩服,這才是中國需要的專家。
可惜不是,我們的專家永遠說著老百姓聽不懂的話。
對於環衛老人的死亡,媒體報導的很謹慎,看標題就能明顯感覺到他們的春秋筆法。
官媒的統一標題大多是這樣的:山東一環衛工雪天路邊死亡。
這樣的標題就是想說些什麼,可又不能直接說什麼。
和官媒不同,自媒體大多用「凍死」作標題。這當然是為了博眼球,但也不能說就不靠譜。
冬天、清晨、雪地、路邊、六十多歲老人、死亡,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對於極大多數老百姓來說,聯想到「凍死」,也屬於正常。我相信,有人說凍死,相關部門,也不會當造謠去追責。
畢竟,這符合常識和邏輯。
根據新聞,僱傭老人的臨沂環衛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稱:「(老人)本身就有疾病史,當時突發疾病導致去世,並不是凍死的。」
我們不是專家,當然無法判斷老人死亡的原因,問題是環衛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不是專家,並什麼就能斷定老人不是凍死?
掃描加好友,註明「少爺」
環衛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的結論,其理由恐怕來自老人「本身就有疾病史」,可人活著,特別是老年人,有幾個沒有疾病史。
當然,如果從嚴謹科學的角度,說凍死肯定是不確切的。不只是凍死,包括餓死、熱死、這些說法都不科學。甚至被打死、跳樓死、淹死,都是不科學的。
真正造成人死亡的,都是呼吸衰竭,器官嚴重損壞,心跳停止等等可以用醫學術語表達的概念,才能說是科學的。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一個人被人捅了一刀不能說被殺死。他的死因是大出血無法及時阻止,造成心跳停止而死。
老人的死,不是死於腦就是死於心,肯定不是死於凍死。這也是許多人不承認,在那特殊年代有那麼多人餓死的原因。因為醫學沒有餓死一說,它只有嚴重營養不良,器官衰竭這樣的說法。
那麼,老人到底是怎麼死的,這就需要法醫給出答案。是寒冷引起了他的疾病發作,還是他的疾病發作後,因為寒冷加重了病情,或者,老人的這次疾病發作,本身就和寒冷沒有任何的關係,這個答案,需要專業部門提供。
但從社會關懷的角度,我更傾向於認同老人是因寒冷而死。
我們的社會心態,認為凍死人,不是舊社會的事,就是美國人的事,我們是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的。
這種不相信我國還存在個別凍死餓死現象的人,實際是對社會的盲目粉飾。
可以預見,就算再過百年,這樣的現象也不會絕跡。
承認老人死於寒冷,並不是在抹黑。它更能讓我們清醒地去看待這個社會,了解社會底層的困苦,發揚對社會的愛心和責任心。
只有每個人都有愛心,都有同情心,都關心對方的時候,這樣的慘劇才會減少,這個社會才會更美好。
否認社會底層的困苦現實,其實就是抹殺你人性中最寶貴的品質——愛。
此公號不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