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午,市檔案館副館長龔亞芹來到三樓公共區域,順手打開並排擺放的幾個垃圾桶蓋子檢查,未發現有垃圾混投情況。
副館長龔亞芹現場檢查垃圾分類工作
「近段時間,垃圾投放越來越精細化了。」對於檢查結果,龔亞芹很滿意。他介紹,全市垃圾分類工作啟動後,檔案館立即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將其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根據垃圾分類要求,檔案館結合自身實際,很快配備了「新裝備」,並邀請專家對幹部職工授課培訓,出臺相關規章制度。
垃圾分類知識雖然全面普及,但工作推進中,會不時出現職工將果皮當做可回收物投放、把廚餘垃圾混入其他垃圾的情況。為強化幹部職工垃圾分類意識,時刻提醒正確投放,每樓層垃圾桶旁貼上了垃圾分類指南,並擺放垃圾分揀夾,號召職工發現有錯投垃圾,及時分揀。
統一擺放垃圾分類容器,專門製作垃圾分類標識
檔案館有2個辦公樓層,6個科室,各樓層沒有專職保潔員,所有垃圾都需職工自行收集、分揀。要想徹底改變過去「一鍋端」的習慣,把垃圾分類做好、做優,還需要通過外力的約束和激勵,激發每名幹部職工的內生動力。
如何約束?怎麼激勵?今年以來,全社會都在通過志願者普及垃圾知識、勸導垃圾分類,檔案館也把目光鎖在了「志願者」身上。
檔案館迅速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垃圾分類管理約束機制。要求每個科室選派一名志願者,輪流每天對該樓層垃圾分類投放進行引導和監督。分管領導不定時在各樓層檢查,發現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的,將問責志願者,同時召開該樓層現場辦公會。在每月的主題黨日和行政辦公會上,領導班子還將對全樓的垃圾分類和志願者「值班」情況進行點評。
「每一次的垃圾投放,是在考核個人的素質,也是在檢驗志願者工作是否合格。如果投放錯誤,將會影響整個科室乃至樓層的『榮譽』。」龔亞芹說,一系列措施下,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成為每名幹部職工的「必修課」。
通過微信群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約束機制由點及面鋪開,大大激發了幹部職工對垃圾精準投放的熱情。檔案徵集接收科科長李莉不確定酸奶瓶如何投放,就上網搜索,發現未清洗的要算其他垃圾,清洗過的則是可回收物,於是在全館掀起清洗飲料瓶、酸奶瓶的「新時尚」;司機孫兵興發現快遞包裝盒上的密封膠帶不算可回收物,每次投放包裝盒時便將其撕下分別投放,引發所有幹部職工學習效仿。
垃圾分類宣傳
凡事貴有恆。雖然檔案館垃圾分類工作已成為市直機關中的佼佼者,但該單位幹部職工依然堅持每天學習、引導、監督,為機關文明建設書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