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6日中午,《原子彈科學家公告》雜誌在華盛頓宣布,標誌人類遭受毀滅威脅程度的「末日之鐘」時間不變,如今的時間仍為11:57分。
【不變理由】
儘管當前全球面臨著朝核問題、氣候變化等影響,但《原子彈科學家公告》仍然宣布,「末日之鐘」的時間與去年相比並無變化,原因是各方就伊朗核問題達成協議,以及各國就遏制氣候變化達成巴黎協定。
《原子彈科學家公告》說,「世界局勢充滿毀滅陰影,但仍有進展給持續的灰暗帶來些許亮色」。
自從2015年1月以來,「末日之鐘」的時間一直停留在距離午夜3分鐘的位置。
【走時搖擺】
《原子彈科學家公告》於1945年創辦,其發起者是一群曾參與研製世上第一枚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家,該雜誌的宗旨在於反對使用核武器。
1947年,當冷戰的陰影逐漸籠罩世界,《原子彈科學家公告》宣布設置一座象徵性的「末日之鐘」,並將時間設在11:53分,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的程度:指針越接近午夜零時,人類因核戰爆發而毀滅的可能就越大。
隨著美蘇對立的加劇與緩和,《原子科學家公報》的科學家也在不定期調整指針的位置。1953年,由於蘇美兩國先後試爆氫彈,科學家們將指針推進到11:58分,這也是指針最接近午夜零點的一次。
到了冷戰結束後的1991年,科學家們仿佛看到了人類「鑄劍為犁」的希望,將指針定於11:43分,這是人類離毀滅最為遙遠的時刻。
「末日之鐘」設立以來每年的時間。(略長,請耐心觀看)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
冷戰結束後,特別是自2007年起,科學家們更多地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他們的考慮之中。如今的「末日之鐘」反映了科學家對核威脅、氣候變化、生化技術和其他新興科技領域的動態進行綜合評估後的結果。
「末日之鐘」最近一次調整是在2015年1月22日,指針被撥快兩分鐘至11:57分,是冷戰結束後最接近零點的時刻。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將氣候變化、核武器的現代化與巨大的核武庫視為「威脅人類存續的不可忽略因素」。
【誰來定時?】
決定「末日之鐘」的時間,以至於「決定」人類命運的科學家究竟是誰?
根據《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的聲明,其下屬的科學與安全委員會負責每年決定時鐘的指針,其成員每年會面兩次,討論世界形勢和科技領域的發展是否影響指針的走時。
值得注意的是,該委員會在決策時需諮詢《原子科學家公報》的贊助者委員會。不要小看這一名頭看似不大的委員會,其中竟有1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不少退休政客、知名學者與記者。
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就是其中一員。他曾於2007年出席了當年的時間調整儀式,並用語音合成器發表致辭。
2007年1月17日,在英國首都倫敦,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左)出席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分別在倫敦和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新華社/法新
然而,有推特網友認為,調整時鐘的人幾乎全是美國科學家,因此結果必然帶有美國人對世界形勢的偏見,也不能反映諸如經濟形勢變化等非科學因素的影響。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特約撰稿人馬克·克萊頓也曾於2015年的調整後提出疑問,「末日之鐘」這種帶有主觀化角度、甚至被一些批評家視為毫無意義的冷戰遺物,公眾應該多大程度上嚴肅對待呢?
更多網友則認為科學家的這一舉措具有正面意義,可以幫助公眾直觀地認識到人類面對的生存風險。「科學家提出的時間當然只具有比喻意義,可這依然很可怕」,一名推特網友指出,「想想看我們刷個牙也要花個兩分鐘。」(記者鄭凱倫,編輯王豐豐,未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