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衰老的問題,這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改變。不過雖然衰老不能避免,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以何種態度來面對衰老,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杜甫晚年只能慨嘆「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而被後世評價「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在晚年卻能豪氣沖天地喊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所以有些人身體或許會衰老,但是內心卻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鬥志。
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便是這麼一位身老心不老的人,他性格堅毅,繞有豪猛之氣,這也體現在他的詩歌中,所以他也被世人譽為「詩豪」。而他的豪同樣也體現在他對於衰老的態度上,他有一句詩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句詩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不少人對於其中「桑榆」二字的理解是「桑樹榆樹」,但實際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那這句詩中的「桑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來和我一起走進整首詩一探究竟。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是劉禹錫給白居易的回詩。他們兩人交情甚篤,之前白居易曾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給他,白居易在詩中表達了對於晚年的消極悲觀的情緒,「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眼看好友的情緒低落,劉禹錫便寫了上面這首詩回贈白居易。
劉禹錫並沒有一上來就勸白居易對於衰老不要那麼消極悲觀,而是順著他的話頭,在前六句中先是坦言了自己和白居易相同的感受。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感覺到自己的衰老時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出現,而且老去以後也和很容易成為身邊人的負擔,沒有幾個人來憐愛。身體不斷瘦弱只能頻頻收緊衣帶,頭髮也開始漸漸稀疏,端端正正地戴上頭冠它也會自己滑落偏斜。為了愛惜眼睛只能儘量減少看書的時間,時常艾灸只因身老體衰不得已而為之。
劉禹錫在前六句中描寫了衰老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是古代老人需要面對,即便是現代的老人也一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如果按照這個思路繼續說下去,那顯然就是說衰老的無奈和辛酸,這顯然是沒有辦法慰藉好友白居易的失落的。所以接下來劉禹錫便話鋒一轉,說起了老年的優勢。
因為經歷的事情多了,所以閱歷和見識自然而然也就豐富了,再去看人和事便不像年輕時那麼難以分辨,閱人無數之後現在一眼便能看穿。細細思量其實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嘗試改變自己對於衰老的焦慮和悲觀,多去體會其中的美好,心情自然也就會暢快許多。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詩眼,意在鼓勵好友。前面我們拋出了問題「桑榆」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們先看它的後一句「為霞尚滿天」,意思是它的霞光依舊可以映照整個天空。根據這一句,那麼前一句應該說的夕陽,那麼太陽和「桑榆」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桑榆是在天空中的兩顆星辰,當太陽西沉到桑榆二星之間的時候,基本上便是快要落山之時,也被用來喻指人到晚年。不得不說古代文人是真的太有想像力,能夠想到這樣的喻指。
知道了「桑榆」的意思我們再去理解最後兩句,它表達的內核其實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一樣的。是鼓勵好友不要覺得現在人到晚年就成不了事,他們依舊可以做很多事,影響很多人。
其實劉禹錫能夠有這樣面對衰老的人生態度,和他的性格和生平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劉禹錫一生仕途坎坷沉浮,但他從沒有隨波逐流,始終不屈不撓地在堅持自己覺得對的選擇,即便被一次次打擊,但他從沒有氣餒,始終豪情萬丈,活得像一個鬥士,這也是他被稱為「詩豪」的另一個原因。這樣的劉禹錫寫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其實一點都不讓人奇怪,畢竟這本就是他一貫的人生態度。
對於劉禹錫這首詩,大家有什麼看法?如果你也曾焦慮時間的流逝,不妨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詩記在心中,相信它會給你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