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寧市新秀公園保安覃大哥反映,園區內噪音擾民、管理困難。而此前已出臺的綜合性公園分區管理難落地,「防噪」著實讓園區有些「消化不良」。(1月4日《工人日報》)
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走出家門,到附近的公園去休閒娛樂,放鬆身心。然而,「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同市民前往公園目的不同,喜愛「吹拉彈唱舞」的市民與渴望享受安靜的遊人如何共處,成為管理難題。為此,許多地方想到了公園「動靜分區」的辦法。
2019年1月施行的《南寧市公園條例》規定,公園管理機構應當根據公園規劃和聲環境功能區的環境噪聲限值,結合公園主要功能和遊人需求,在公園內劃定安靜休息區、運動健身區、娛樂活動區、主題遊賞區等區域。在公園開展健身、娛樂等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應當服從公園管理機構的管理,按照規定的區域、時間和音量限值開展活動。公園「動靜分區」,讓遊客互不幹擾,這本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並未從夢想照進現實。據報導,《南寧市公園條例》實施兩年來,全市完成「功能區明示」工作的公園寥寥無幾。
造成公園「動靜分區」難落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園管理部門擔心眾口難調,對於分區管理存在畏難情緒。有的遊客缺乏理解和配合。有的廣場舞組織者在保安來巡邏時調小音量,等其離開後又會將音量調大。還有的公園分區形同虛設,「吹拉彈唱舞」的遊客依然分散在園區各處。
面對廣場舞引發的噪音投訴高居不下,公園「動靜分區」不失為一劑良方。前不久有媒體報導,湖南長沙的桂花公園升級後被分成了動靜兩個區域,無論是喜歡跳舞、唱歌的老年人,還是喜歡下棋、看書的老年人都有自己活動的一方小天地,公園從投訴「重災」區一舉變身模範公園。這樣的成功經驗,應該被更多複製。當然,但凡改革總難免遇到一些困難,公眾也需要一個重新適應的過程,但我們還是要堅持推動公園分區管理落地,更好地滿足公眾多元化需求。
首先,廣泛問計於民。「動靜分區」究竟該怎麼分,有關部門不能搞一言堂,必須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充分徵求公眾的意見。只有群眾認同,才會自覺服從分區管理。
其次,加強宣傳檢查。公園應通過設置告示牌,印發宣傳頁、廣播宣傳等方式,讓分區管理為遊客充分知曉。根據規定,「公園管理機構發現遊客有違反公園內功能分區和環境噪聲限值行為的,應當及時勸阻,勸阻無效的,可以採取暫時關閉公園相關區域等方式予以制止,並向公安機關報告。」公園管理部門應加強巡邏檢查,對於違反分區管理規定的依法處置,樹立分區管理的公信力。
此外,體現因園制宜。「動靜分區」不應是一刀切。對於一些綜合性公園來說,可以分為安靜休息區、運動健身區、娛樂活動區等。而對於近年來新建的口袋公園、袖珍公園來說,則不必追求「小而全」,完全可以根據所處位置和自身特點,將其整體確定為一個功能區。與「分區」相比,「分園」更能拉開喜動和喜靜遊客之間的距離,各安其所,各得其樂。
文/張淳藝
圖源/視覺中國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