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嗬咿》:一部歸家之詩、赤子之詩和自然之詩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一部歸家之詩、赤子之詩和自然之詩,

體現了對自然、社會和人的關切。

《啊哈嗬咿》是詩人武自然的第三部詩集,集合了百餘首以內蒙古自然和人文為題材的現代詩歌,是作者對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的一次精神回饋。書中內容大多為對內蒙古的草原、山川、文化、蒙古馬精神的思考和真摯而深切的讚美,能夠使讀者感受到蒙古高原的壯美情懷。

如果你去探訪世界各地有蒙古族後裔生活居住的地方,便總能在當地人的歌聲中聽到「啊哈嗬咿」這四個字,這種短語構成及將其穿插於歌詞中的獨特詩意表達,從遠古至現當代從未間斷,傳承至今,故本書以此為名。

作者的詩歌創作是基於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且這份愛隨著歲月的流轉不斷加深。作者的詩歌是精練而樸素的,詩句並未經過過多的修飾,而是通過不同場景間事物的呼應,藉助意象間的和弦,透過詩人充沛的情感和發現的眼光,將詩歌返璞歸真。

編輯推薦

詩人武自然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對社會變遷的觀察十分敏銳,他的詩歌既表現了其心路歷程和個人情感,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給家鄉帶來的發展和變化。他的作品還充分汲取了蒙古族長調、音樂等民族藝術的營養,以小見大、以誠動人,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本書收錄的詩歌中穿插了一些蒙文,文末加注釋幫助讀者閱讀理解,書中還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以漢蒙對照的形式進行展現,表現了詩人對民族語言的深厚感情,增強了詩歌的文化記憶功能。創作中採用的短章式寫法有利於捕捉意象、傳達哲理、記錄瞬間之美,其語言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強大的衝擊力,真實而自然。

著者簡介

武自然,著名詩人、記者。祖籍山東,1962年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1983年畢業於赤峰學院中文系,後畢業於內蒙古大學新聞系。曾連續8年獲得中國晚報新聞一等獎,還獲得了中國晚報新聞特等獎,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現任《經濟日報》駐天津記者站站長,中央駐津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榮獲經濟日報報業集團先進個人等稱號,連續十餘年榮獲天津市年度好新聞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在《詩刊》《詩探索》《草原》《黃河》《山西文學》《天津文學》《光明日報》《文藝報》《天津日報》等雜誌和報紙發表詩歌500餘首。《非習慣性死亡》等詩歌在全國獲獎。1991年,由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詩集《流淚的紅櫻桃》。2016年,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新聞作品集《渤海灣畔潮頭立——見證天津這十年》(上、下卷)。201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詩集《自然的詩》。2018年,《自然的詩》入圍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為多首歌曲作詞,參與創作的歌曲被天津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展播。

內頁欣賞

專家點評

是詩人,也是歌手

吉狄馬加 / 文

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詩歌雖然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屬性,但寫作者不可能離開滋養他的文化對他的影響,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下,同質化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我想,這句話很適合用來評價詩人武自然即將出版的第三部詩集《啊哈嗬咿》,因為透過武自然的這些詩作,我看到了一個詩人的特點和屬性大多來自於滋養他的地方文化。具體到詩人武自然,這一地方文化就是草原文化。

詩集名為《啊哈嗬咿》,正如詩人自己所說:「啊哈嗬咿,凡生活於內蒙古及世界各地有蒙古族後裔生活居住的地方,都能在歌聲中聽到這4個字構成並穿插於歌詞中的獨特的詩意表達,從遠古至今從未間斷,這種獨特的情感抒發,始終傳承。」「啊哈嗬咿」是聲音的延續,也是一個民族母語中最動聽、最具精神穿透力的聲音。通過「啊哈嗬咿」,我們已然聽到了來自亙古草原上空的人民的歌唱—— 短調、牧歌、呼麥、長調,看到了奔湧不息的詩歌情懷,在詩人武自然的靈魂深處已生根、發芽、滋長和壯大。

詩人武自然詩歌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他並不屬於任何一個詩歌流派,他的詩更多地讓我們感受到「歌」的成分。他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歌手」。也就是說,詩人武自然的詩歌往往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詩」和「歌」的結合顯然彌補了詩歌創作過於散文化的不足,從而使得詩行插上了飛升的翅膀。

從「歌」的因素出發,詩人武自然詩歌的抒情性是十分突出的,但是武自然詩歌的抒情性是建立於個體生命體驗的基礎上的,是真實的、自然的,而不是濫情易感和假大空式的抒發。尤其是武自然的一些精短詩歌(比如《眼界》)更類似於現代謠曲,這既體現了一個詩人擷取場景並加以提升的寫作能力,又代表了詩人相應的語言構成和寫作方式。如果這些「詩歌」能夠通過「歌詩」的音樂形式表現出來,我相信這些詩歌更容易為草原人民和普通讀者所接受和認可。

詩人武自然的詩歌深受地方文化的自然元素、歷史基因和文化積澱的影響。更讓人欣喜的是,它汲取並傳承了草原文明的精髓,也就是草原文明所塑造的集體人格的精髓,進而詩意地展現了集體人格的獨特魅力。他的詩歌大多是在草原的自然空間展開——草原、沙漠、山脈、河流,當然他也寫到了城市和現代化的空間。這些與地方景觀密切關聯的詩作我個人更感興趣,因為即使是一個剎那和一個極其細微的事物,都能夠激起詩人武自然歌唱的欲望。

詩人武自然的詩歌是和他深愛著的這片土地生長在一起的,一同呼吸,一起生存,一起見證。我想強調,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在詩歌寫作愈加碎片化的今天,詩人的「根性」和精神出處是非常關鍵的。寫作有根基,詩人就具備了一個抒寫的方向感。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這就是詩人武自然會在詩歌中穿插一些蒙古語,然後在文末加上註解。詩人對民族語言的強調正是為了增強詩歌的文化記憶功能,正如偉大詩人布羅茨基曾經強調的——「詩歌是對人類記憶的表達」。

詩人武自然的詩歌是精練而樸素的,他的詩句基本不用過度的修飾,而是通過場景之間事物的呼應,通過意象之間的和弦,通過詩人充沛的情感和發現的眼光,將詩歌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他是一個自然之子,草原之子。詩人武自然的詩歌是獻給自然和草原民族的,當然這一切又最終回溯到一個詩歌創作者的寫作能力。如果只是空泛地歌唱和抒情,而沒有真情實感作為支撐,沒有意象和場景作為具體可感的空間,那麼詩歌最終將空無一物。無論詩人武自然是對自然和草原民族的歌唱,還是對現代空間下草原文化正在發生的變化的反思,我都在他生命的心跳和經由靈魂的叩訪所升騰出來的詩歌中找到了一個詩人的寫作之根和生命之源。祝賀武自然第三部詩集《啊哈嗬咿》的出版。是的,他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歌手。

是為序。

2019年10月於北京

本文作者吉狄馬加,著名詩人,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責編:褚贊贊 張文齋

校對:和新龍

監審:韓鳳鳳

相關焦點

  • 在蒙古族歷史文化空間中遨遊 ——評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
    打開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就仿佛有一股天籟之音遠遠飄來,優美的旋律,渾厚的音色,把我帶到了蒙古的遼闊草原。
  • 西山文評丨中文師生評《啊哈嗬咿》
    人們在讀《啊哈嗬咿》時恐怕都會對這一點深有體會。詩人武自然是由大草原甘甜乳汁「哺育」長大的,他的創作離不開草原,詩集《啊哈嗬咿》收錄了武自然的近百首詩,用詞平凡樸實,內容多為原生態的自然景物,讀來感覺節奏輕鬆,清新明快,易讀易解。詩集中無處不透露著久居異鄉的詩人對大草原的懷念。
  • 來自草原的吟唱: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研討會在京舉行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 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研討會近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啊哈嗬咿》是武自然的第三部詩集,收錄了百餘首內蒙古題材的現代詩歌,整部詩集充滿作者「對家鄉廣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俊俏的山脈、寬廣的河流、豐腴的土地以及對蒙古族的摯愛與感恩」。
  • 傑伊·帕裡尼:羅伯特·弗羅斯特和生存之詩
    在一首早期詩《害怕暴風雪》中,弗羅斯特典型地表達了他關於人和自然敵對關係的觀念:  當大風在黑暗中與我們作對 用雪投擊 東邊低矮的房間窗戶, 用一種窒息、短促的低音 這野獸叫著 「快出來!快出來!」 無須內心鬥爭就確定不出 啊,不出!
  • 吟清雪月孤:詩之賈島與賈島之詩
    (載葉夢得《石林詩話》)又如王禹偁,沉思吟唱許久,寫出一句語意仿佛杜甫所作的詩句,便專門寫一首詩來紀念此事。詩中說「任無功業調金鼎,且有篇章到古人。本與樂天為後近,敢期子美是前身。」可見其喜悅之情。但無論歐陽修,還是王禹偁,無論寫出詩來是自得,還是喜悅,這背後隱藏的,都是一種深深的「焦慮」。
  • 風之始肇,詩之鼻祖
    故毛詩序有雲,《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這段話說的有些過了,但是也無可厚非。因為詩經畢竟是周王室的正版書籍。作者是想要提高詩經的地位而大加褒獎。我們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來看,這不就是一篇情書嘛!而且還是單相思!你說是不是。
  • 雷武鈴:羅伯特·弗羅斯特和生存之詩 | 上海文化 · 新刊
    在一首早期詩《害怕暴風雪》中,弗羅斯特典型地表達了他關於人和自然敵對關係的觀念: 當大風在黑暗中與我們作對用雪投擊東邊低矮的房間窗戶,用一種窒息、短促的低音這野獸叫著「快出來!快出來!」無須內心鬥爭就確定不出啊,不出!
  • 《影之詩》自然進化皇卡組推薦 自然進化皇卡組分享
    影之詩自然進化皇卡組推薦。
  • 潘江龍:水彩重生之詩性表達
    這種把整個自然看成能夠感受到情慾和思想的巨大生物方式,在維科看來這是人類從野蠻轉向文明社會的關鍵,並把此種現象解釋為隱喻,就是人依據自己的心理和經驗來感悟外在的事物。這些細緻的刻畫是詩性思維從生活中獲取並轉化為自身經驗,讓人的本性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去,並使它們被動地具有人的功能,並能感受到情慾和思想的巨大生物過程。「詩性思維」繪畫需要長期修煉,對於生活與周圍的事物保持一種熱情與敏感,是為深刻的一種繪畫呈現。中國繪畫向來講究詩畫共體,也是未來的水彩畫與中國畫在精神上異曲同工之處。
  • 最為經典的十首詩,詩之魅力,令人難以抑制的喜歡
    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歷盡千年歌詠不息的載體。詩以言志,歌以詠懷,無數文人墨客大抒心中之志,心中之懷,留下了不知多少千年不朽的傳世佳作。詩在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如孔子曾曰:「不學詩,何以言」,詩的重要性,足以見之。詩延綿千年而不絕,歌詠千年而不息,就是因為詩歌自身固有的魅力十足。
  •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係到我們對《風》的理解。
  • 唐代離別詩的意境之思之淺見
    無論親情至愛還是摯友至交,也無論宦海同舟還是江湖盟誓者,何種原因的別離,都會是一番感喟嘆息,也會是一場互道珍重的叮嚀與託付,自然也少不了勉勵與期冀。常人的別離傷懷是愁緒與感慨唏噓,文人筆下的道別情景自然更是風情萬種悵意千千。
  • 味爰公之詩,詩中有畫 觀爰公之畫,畫中有詩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這是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的題跋。摩詰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他升華了詩與畫的藝術境界,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中國畫的傳統,也是中國畫的特點。
  • 聽啊!那詩中滿溢的愛國之情!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裡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啟功書法▼
  • 夏天寫的一首詩,異於邊塞之風景點,清新自然,心曠神怡
    如果問哪一首詩最能代表夏天,想必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接天蓮葉無限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然後想起了與荷花有緣的詩人楊萬裡。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不是楊萬裡筆下的荷花,而是王昌齡在邊塞所作的一首採蓮曲。這個採蓮曲是在王昌齡被貶為龍標的時候創作的。
  • 童詩是兒童寫作之餌 2步為孩子開啟童詩寫作之旅
    實際上,教育就是從培養真誠的關切之情——即對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都會由衷地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響——開始的。」而「詩是最能陶醉兒童思想感情的」文學樣式。童詩如自然中的綠葉或野花,在兒童閱讀中不是最吸引人注意的部分,但同樣有著調適和疏導兒童情緒的作用,是孩子的一片精神小花園。孩子通過聽父母的朗讀,跟著一起朗讀,去感受那些句子中跳躍著的歡喜,隱藏著的憂傷,慢慢地,學習在閱讀中釋放內心的情緒,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 讀詩忌崎嶇求之
    顧農朱熹 《詩集傳》卷首有一篇《詩傳綱領》,引用 《毛詩大序》《尚書·舜典》《周禮·大師》《禮記·王則》《論語》《孟子》以及前輩理學家程顥、張載、謝良佐等人的意見,作為解釋和閱讀《詩經》的指導原則,這裡有張載的兩段高見道——求《詩》者貴平易,不要崎嶇求合。
  • 他被稱為「山水詩鼻祖」,其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由於魏晉玄學的興起,人們開始注重認識自然,由於自然中包含了玄道之趣,使人們開始追尋自然,又由於山水與玄道的二位一體,使人們又開始以詩畫摹寫自然,這便是山水詩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謝靈運之前,玄言詩風行一時,而謝靈運的詩歌雖然也帶有玄言詩的氣息,如他山水詩一般結構是由「寫景——悟理」兩部分組成,但是貫注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將虛寂的玄理融入生動的景色之中,十分清新恬靜,如一陣清風吹過詩壇。鮑照就稱謝靈運的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 王維是如何通過詩靠近李白之風的
    世有「王維是人才,李白是天才」之說。人才是要入世的,但王維的詩又有一種空靈之感,算是思想上出世,所以王維被稱為詩佛,天才李白,則是另一種飄然空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謫仙人。王維和李白,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