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稻麥庫存均能滿足一年以上需求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當前公眾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特別是糧食儲備情況格外關注。就老百姓關心的「糧倉家底」問題,記者昨天專訪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
這位負責人介紹,我國糧食庫存構成,主要分三大類: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企業商品庫存。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戶存糧,通常不統計在庫存範圍內。政府儲備包括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這是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壓艙石」。
近年來,在中央儲備規模穩步充實同時,以銷區為重點,地方儲備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按照國務院部署,有關部門以保障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產銷平衡區4.5個月市場供應量標準,核定下達地方儲備規模計劃。各地按時完成增儲任務,有的省份還結合實際主動增加了部分規模。
同時,國家通過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還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政策性糧食庫存,根據需要可隨時投放市場;再加上各類糧食企業商品庫存,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庫存消費比遠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稻穀、小麥庫存都能夠滿足1年以上需求。
2019年,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大清查進一步摸清了糧食「家底」。從倉儲技術看,我國糧食倉儲能力明顯增強,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從儲備品種結構看,以口糧為主,小麥、稻穀等口糧比例佔七成左右,有的省份根據當地特色和消費習慣建立了少量雜糧儲備。36個大中城市和市場易波動地區還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大米、麵粉等成品糧儲備,可滿足當地10-15天市場供應。
隨著儲備規模不斷充實,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糧食儲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應急救災中保障軍需民食,另一方面在市場波動中維護糧價穩定。我國已建立起符合國情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以備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引起的糧食市場異常波動風險。
目前國有糧食應急加工企業有5388家,成品糧日加工能力在百萬噸以上;糧食應急供應網點44601家,應急配送中心3170個,應急儲運企業3454個,依託健全的糧油配送供應網絡,能夠迅速將米麵油投放終端消費市場;國家級糧食市場信息直報點1072個,地方糧食市場信息監測點9206個,基本覆蓋重點地區、重點品種,能夠密切跟蹤糧食供求變化和價格動態;全國31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糧食應急預案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加強糧源組織調度,發揮儲備吞吐調節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米麵油生產和投放力度,有效保障了市場穩定。
在國內外糧食市場深度融合、國際糧價頻繁波動的背景下,我國糧食價格總體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這與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息息相關,又與堅強的儲備保障緊密相連。據新華社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