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發揮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潛力和作用,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鞏固農業基礎性地位,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2020年5月23日)
2020年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
9月2日,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上花村的農民在收穫水稻。
9月24日,一輛貨車在大連港大連貨櫃碼頭有限公司港口裝載貨櫃。
2020年是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疫情陰霾未散和世界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回眸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走過的歷程,更能感受其行之不易和成績可貴。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從一季度被迫「深蹲」,GDP同比下降6.8%,投資、消費等主要指標一度出現兩位數下降;到二季度GDP增速躍升至3.2%;再到三季度GDP增速加快至4.9%,多個指標實現年度首次轉正……中國經濟穩步復甦的勢頭不斷夯實,全年經濟總量預計超過一百萬億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稱,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而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世界銀行等多個國際機構也都紛紛上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挖掘機指數」顯示中國經濟加速復甦
12月15日凌晨,夜深人靜下的北京清寒刺骨,國貿新地標「中國尊」南側的工地卻熱火朝天,在CBD核心區六工區施工現場,基建設備轟鳴。
100多公裡外的雄安新區工地上,塔吊林立,燈火通明,諸多履帶起重機、混凝土泵車和挖掘機,正忙碌作業。
千裡之外的湘江之畔,三一重工「18號廠房」的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遍布全國40多萬臺挖掘機、吊裝設備、混凝土機械等設備的大數據,設備每揮動一鏟、移動一步都有跡可查。
藉助工程機械車聯網系統,海量工程機械的應用數據,從萬千施工現場「流淌」到三一重工,每臺設備的定位、型號、開機時長等數據一目了然,一張實時反映中國經濟活力的指數地圖躍然屏上。
這,便是三一重工創立的「挖掘機指數」,一個觀察經濟運行的重要參照。
從機械傳回的實時數據來看,下半年挖掘機、起重機、混凝土攪拌站的「上班時長」超越去年同期。
挖掘機銷量素有中國經濟「溫度計」之稱。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挖掘機產量35098臺,同比增長42.4%;前十月挖掘機產量307284臺,同比增長32.7%,創歷年新高。
外貿進出口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
海、陸、空是全球貿易的通道,從它們「指數」的波動可以窺見經濟的冷暖。
一隻普通的貨櫃,在通道中往來穿梭,今年會經歷怎樣的「奇幻漂流」?
「上半年還在發愁廠裡的箱子堆積如山,現在拉貨櫃的卡車都不夠用。」
江蘇太倉中集貨櫃製造有限公司一位業務主管告訴記者:「現在24小時連軸轉生產,還在不停地上人、上設備。」
雖然習慣了「大風大浪」,但這些貨櫃怎麼也想不到,它們的命運今年會如此「大起大伏」。
11月中,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約為1857點,比4月中足足上漲了1000多點!到12月初,指數已上升到約2129點,創2008年以來新高。
指數的攀升,直接反映的是航運市場運價的上漲。「搶」字,成了下半年中國出口貨櫃運輸市場繁忙的寫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年初以來天津港貨櫃吞吐量持續下降,最低時的2月份不足100萬箱。
「5月份迎來轉機,達到165萬標準箱,吞吐量實現了正增長。前11個月吞吐量超過1710萬標準箱。」
據中國港口協會的監測數據,11月上旬,上海、寧波等八大樞紐港口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3.1%;外貿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1.5%。從區域看,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外貿業務增勢更為強勁,寧波舟山港增速甚至達到33%。
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已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
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這次世紀疫情帶來的衝擊史無先例,全球各國概莫能外。
一年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召開20多次會議統籌部署疫情防控;3次中央財經委會議、5次中央深改委會議、7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未來藍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航船穿風劈浪、行穩致遠——
這是超常規的政策部署:增加1萬億元財政赤字,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全年新增減稅降費2.5萬億元,推動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元……一攬子對衝政策周密齊全,力度空前。
這是因時因勢的有效應對:在「六穩」基礎上,猶如及時雨的「六保」政策迅速出臺,紓困惠企舉措保住市場主體,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籃子」,暢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一系列舉措直達基層,立竿見影。
一個個相繼轉正的經濟指標,印證著中國經濟提速的腳步:
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
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
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
……
10月19日,中國宣布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轉正,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甦。
「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2月1日在其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作出判斷。此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國際機構紛紛為中國發展投下「信任票」。
2020年,中國經濟巨輪踏波破浪,既彰顯了中國經濟打逆風球、走上坡路的能力,也說明中國經濟具備充足的韌性與活力。
PMI「九連榮」:
我國製造業景氣面擴大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11月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9個月位於50%的臨界點以上。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我國經濟繼續穩定恢復。
製造業景氣面擴大。數據顯示,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PMI位於擴張區間的增加至19個,製造業景氣面有所擴大。「製造業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恢復性增長明顯加快。」趙慶河說。
從分項指數看,多個分項指數創年內新高。例如,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4.7%和53.9%,分別高於上月0.8和1.1個百分點,均創出今年新高;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51.5%和50.9%,分別高於上月0.5和0.1個百分點,也均為今年新高,且連續3個月位於擴張區間,保持逐月回升走勢。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員文韜表示,分項指數變化說明,經濟復甦質量向好,復甦動力增強,外貿市場穩定性較好,企業消化成本能力上升,新動能持續增強。
糧食生產「十七連豐」
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
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152萬畝,比2019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382公斤/畝,比2019年增加0.9公斤/畝,增長0.2%。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稱,2020年,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全國大部農區氣候條件較為適宜,病蟲害發生較輕,有利於糧食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儘管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和颱風對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但各地加強田間管理,積極抗災減災,農業災情對糧食生產影響有限。
李鎖強表示,2020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克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本版圖文資料
均據新華社
文字整理:黎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