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再多道理,不如吃透人性。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沒上過幾天學,懂得也沒你多,長得也不好看,可偏偏就是混的比你好。
凡是這樣的人,都有一項過人的本領,那就是深諳人性。
善於了解別人的需求喜好,
善於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
善於洞察事物的本質規律。
所以他混的風生水起,你雖然學歷、長相、知識等方面都比他好,但混的不如他也屬正常。
要知道,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不懂人性;一切貧窮,也是因為不懂人性。抓住動機,吃透人性,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真正吃透人性的人,都不會犯這3個低級錯誤:
一、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馬溫順老實,人就愛騎它;
人忠厚老實,就被人欺負。
這是從古到今亙古不變的真理,歷史用一個個殘酷的事實,向我們證明著。
雖然說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是,不少好人要花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才能等到對「惡人」的一個結果,可這時好人的創傷和損失已經彌補不了了,又有何用。
以前,我盲目的善良,為了成全別人,我會花費自己的時間,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放下自己的底線。但是當一次次的認清現實,一次次的被傷害過後,我終於明白這樣做沒有太大的意義。
一個原本善良的人,變的不再善良,並不代表他就是惡人了,而是他變得更加成熟了,他的內心從一個小孩長大成人了。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成長。好在我從內打破了,我沒有變成壞人,而是變成了更理性的好人。
真正活明白的人,不會輕易播撒善良,不會輕易相信別人,不會輕易對人妥協,他會有選擇的去幫助和支持。
你越是好說話,你的付出越廉價;
你越不懂拒絕,人家越得寸進尺;
你越沒有底線,別人越肆無忌憚;
做人,一定不要毫無原則的善良,要知道善良和懦弱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你以為是善良,其實是懦弱。這樣的話,你對別人來說是好人,但對自己來說就是壞人。
為什麼說「壞人」比「好人」更容易成功?
因為「壞人」不會輕易被廉價的感情和人情所牽絆,他更關注的是自己的目標,所以做起事來果斷決絕。
外人看來他們冷酷無情,其實他們是不想浪費感情。
當然,我不是勸你不要善良,而是你的善良要理性,你的善良要帶鋒芒,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我非常喜歡郭德綱的一句話:你欺負我,我忍,你再欺負我,我再忍,你還欺負我,我弄死你。
做人,理當如此。善良有鋒芒,好心有血性。
二、人不狠站不穩,心不硬沒好命。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裡寫到,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他說: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以前,讀書的時候不太理解,現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多年之後,才算是真正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字,確如先生所說,滿口「仁義道德」之下隱藏的都是「吃人」遊戲。
社會,從來都是弱肉強食,從來都是適者生存,從來都是能者居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和稀泥,這是規律,也是人性。
你的心必須要足夠狠、足夠硬,才能容得下這個渾身帶刺的現實。我常常說的一句話是「狠心成大事,軟弱出庸才」,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心太軟的人,在任何時候他首先考慮的都是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別人的看法。他只看得見別人,看不見自己,所以喪失了自己的底線,被別人一再踐踏。
要知道,真正厲害的人,真正賺大錢的人,從來都是理性的心狠,而不是無知的心軟。尤其是關乎到切身利益時,一定不能心軟和不好意思,要記住一句話:
可給可不給的錢一定給,可拿可不拿的錢一定拿。
如果是你應得的錢,你還不去爭取的話,你在別人眼裡就是個傻子,也活該你窮。人最怕的就是,沒有錢,還死要面子,那就沒救了。
除此之外,還要千萬小心那種搞不清情況,就勸你要大度、善良、付出的人,離這種人遠一點。越是滿口仁義道德之人,越要小心提防。
要明白,這個世界,說真話的往往像個小人,說假話的往往像個君子。
上過成功學課的夥伴都明白,許多講成功學的老師講課,一定會花幾個小時給你講:你要捨得花錢,你要有大格局,你要學會利他,你要感恩一切……等等,他講得天花亂墜,你聽得如痴如醉。
最後你交了錢,想像著自己蛻變後的美好模樣,結果一周、一個月、一年後,激情和熱情褪去,你發現除了花了不少錢,其他的一點沒變,然後又回歸了現實。
你要記住,當對方不留餘力的教育你,要感恩、要大方、要捨得、要利他……等等其他一切美好品質的時候,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對他感恩、大方、捨得、利他,說白了就是為了賺你的錢。
天上不會掉餡餅,倒常常會掉陷阱。沒有不明不白的好,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個人所有的語言和動作,一定夾帶著他自己的利益和立場。
不要懷疑,這是人性,也是本性。
常人對人性最大的誤解就是:
他以為付出真心,就能得真心。
他以為只要是人,就會有良心。
結果,這一切都是他以為。
你要明白,成年人的世界,人不狠站不穩,心不硬沒好命。
3、強者提升實力,弱者縱容欲望。
強者和弱者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克制型,一個是放縱型。
強者能克制住欲望,比如懶惰、貪玩、好吃等等,他們善於推遲滿足感,先專注於提升自己,屬於先苦後甜。
但弱者不是,他們喜歡及時享樂,行動很容易受感官支配,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立馬就被吸引走了,屬於先甜後苦。
美國曾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把數十名孩子關在一個房子裡,讓他們單獨呆著,並在他們面前擺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
一是,不用等待,當即可以吃一顆棉花糖;
二是,等15分鐘,到時可以吃兩個棉花糖。
多年以後心理學家發現,之前「沒忍住」的孩子,成年後多數碌碌無為。而當年「忍住」的孩子,大多過的不錯。
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延遲滿足感的人,更容易成功。
更直白的說,一個人如何越來越牛?答案是,克制欲望,提高能力。
為什麼許多人時常會感到痛苦?因為欲望的和能力不匹配。
期望能賺100萬,實際卻只有賺10萬的能力;期望娶到白富美,實際自己沒房沒車又沒錢;期望幹成大事業,實際是每天睡到中午12點。
然後就開始痛苦,抱怨命運不公、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從來沒有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弱者總是盯著物質享受,然後暗自神傷嘆息;
高手都是盯著能力獲取,然後玩命提升自己。
這就是窮和富、強和弱的區別。
那如何提升自己?
不管別人做什麼,你只關注自己;
不管別人說什麼,你只關注自己。
專注、聚焦、吃透。要知道,人最寶貴的就是注意力,就像李笑來說的注意力>時間>金錢。
你所有的時間,都是用你的注意力換來的
你所有的財富,都是用你的時間交換來的。
很多人貧窮的原因,就是因為克制不住欲望,注意力隨意被收割和佔據,時間被浪費在沒意義的事情上。
比如看娛樂節目、玩網路遊戲、聊各種八卦,這些東西都是來收割注意力和消耗時間的,俗稱「奶頭樂」效應,讓你沉浸在「快樂」中無法自拔。
莫名其妙的湊熱鬧,火急火燎的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人就是這樣一步步被廢掉的。
你會發現,再好的行業也有人賺不到錢,再差的年景也有人能賺到錢。
因為真正的高手,永遠只關注自己可控的部分,不可控的一律不關注。
要記住,見任何人,說任何話,做任何事,要麼和利益有關,要麼和成長有關,否則多花一秒都是浪費生命。
高手把時間看的比命重要,弱者把錢看的比命還重要。
寫在最後:
人生在世,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因而最重要的就是懂人性,只有把人性吃透了,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事、說話,也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人性學是一門大學問,幾乎囊括了方方面面,比如:
為人: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做事:懂人情,通世故,有人脈。口才:會讚美,會幽默,會拒絕。平衡:調節術,操縱術,洞察術。修心: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
想要掌握這些,有兩種方法,要麼是去經歷,在實戰中總結經驗,要麼就去讀書,在書中領會人性真諦。
相比起來,前者會比後者更有成效,但必須給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效果才能凸顯。
這樣來看,讀書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又最有效率的一種方式了,看前輩們的書,學習他們為人處世的智慧,就能少走一些彎路,少踩許多坑。
關於人性、關於做人、關於說話,如果你有很多疑惑,經歷和閱歷不夠豐富,自己左思右想又想不通,又苦於無高人指導,不妨看看這套書《為人三會》、《修心三不》、《口才三絕》。
前央視主持人董卿在讀完這套書後評價說:29歲之前,逼自己讀完這3本書,沒有你進不了的圈子。
這套書非常適用於職場人士,是全網百萬級暢銷書,原價108元,現打半折只要48元,正版包郵,抽菸的一包煙錢,喝酒的二兩酒錢,吃飯的一頓飯錢,解決當下的困境,讀了絕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