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裏海東側,是一片廣闊的平原,上面盤踞著一群彪悍的族人。
他們殺人如麻,奇風異俗讓人瞠目結舌。
女人一身戎裝,身騎大馬,昂首挺立。
身側赫然掛著一顆人頭,頭顱面目清晰,依稀帶著血跡。
族人對身旁的同伴解釋。
在本部落,女人想找個好老公,需要在戰鬥中收穫三顆敵人的頭骨。
說完,她問同伴:「你剛才殺了多少人?」
同伴回答:「足夠嫁兩個老公了。」
這部生猛彪悍的片子,帶我們回到茹毛飲血的冷兵器時代。
《託米莉斯女王》
2019.10.1(哈薩克斯坦)
真的是第一次看哈塞克斯坦這個國家的電影。
沒想到第一個的體驗還不錯。
不少網友把隔壁《花木蘭》拉出來比。
同樣都是女英雄史詩,卻以不超過6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拍出宏大的史詩感。
電影講述了,馬薩格泰人的女王託米莉斯的傳奇故事。
託米莉斯能在歷史上留下筆墨,因為一件相當傳奇的事。
偉大的君王居魯士大帝,正是死在她手裡。
那時,中國尚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四起,紛亂不休;
波斯帝國,卻已把整個中近東統一成一個大帝國,橫跨歐亞。
波斯帝國版圖,圖源百度百科
居魯士大帝時代的巴比倫
波斯帝國,是羅馬帝國誕生前最有影響的帝國,其文明也影響後世。
霸業背後,居魯士作為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厥功至偉。
在銘文中,居魯士不無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圖源網絡
居魯士徵服巴比倫後,想徵服埃及,為免除後顧之憂,須把馬薩革泰人收服。
馬薩格泰人,生活在錫爾河附近(今哈塞克斯坦境內)的遊牧民族。
他們是伊朗人種,在秦漢稱其為「塞種人」,在希臘傳說中他們有驍勇的「亞馬遜女戰士」。
公元前530年,居魯士先禮後兵,向託米莉亞求婚,遭到拒絕,便從伊朗出發,渡過了錫爾河。
一開始,居魯士用計謀,生擒了女王的兒子。
不料,王子竟羞憤自殺。
女王發怒了,發誓要讓「嗜血的居魯士喝夠血」。
一場空前殘酷的決戰,在哈薩克斯坦腹地展開了。
據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
雙方弓弩手射光了全部箭矢,隨後雙方用槍、劍、斧頭,近身肉搏。
雙方殺得天昏地暗,沒有人知道持續了多少天。
最後,波斯遠徵軍幾乎全部戰死,居魯士本人也陣亡了。
女王找到了居魯士的屍體,砍下其頭顱,泡在盛滿人血的皮囊裡,以兌現自己曾對居魯士的誓言:
「把你的頭用人血浸泡起來,讓你喝個夠。「
《居魯士的頭被送給託米莉斯女王》,魯本斯的名作
這一戰讓託米莉斯女王載入史冊,和以色列的莎美樂和埃及的艷后一樣,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居魯士之死已是既定事實,關於託米莉斯的生平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電影以此為藍本,做了創造性改編。
託米莉斯幼年時,母親因生她而難產去世。
父親是馬薩格泰族的酋長,他像培養戰士一樣培養自己唯一的女兒。
託米莉斯幼年跟隨父親騎馬射箭,練習格鬥。
電影裡,託米莉斯的一生,一直重複做同一個夢。
夢裡有一隻獅鷹結合的怪物,虎視眈眈向她走來。
也有人說這是神話生物獅鷲,代表力量和勇氣。
怪物出現四次,每次都有厄運降臨,串聯起託米莉斯的一生。
第一次她失去父親;
第二次失去弟弟和族人;
第三次失去丈夫和兒子;
第四次她和波斯開戰。
電影主線清晰,主要講了託米莉斯的兩次復仇。
先是為父,後是為夫。
她的第一個敵人是花剌子模人。
他們挑撥離間,導致馬薩格泰部落失和。
託米莉斯的父親在政變中慘死,託米莉斯也被迫出逃。
第二個敵人,是居魯士大帝。
這裡,電影做了戲劇化的改編,也被說有醜化居魯士大帝之嫌。
居魯士假意求和,把託米莉斯的丈夫和兒子騙到巴比倫。
在宴會上將其殘忍殺害。
作為一部復仇電影,故事中規中矩,稍顯模式化。
新鮮的是,它的敘述視角。
片中隱含了遊牧文明和農商文明,兩種價值觀念的劇烈碰撞。
花剌子模人善於經商和交換。
馬薩格泰人,缺什麼就拿什麼。
居魯士支持貿易和商隊。
馬薩格泰人不喜歡商人在自己的領地上隨意穿梭。
在以往的認識中,農商文明代表進步。
遊牧一方通常被塑造得野蠻,落後,邪惡。
這部影片站在遊牧文明的視角,展示了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
在他們的認識裡,花剌子模人和波斯人陰險狡詐,自己更坦率。
新鮮的視角,輔之以考究的歷史細節,才有異域風情,原汁原味。
語言上,復現了古老的突厥語。
服飾上。
史書記載,馬薩格泰人,下身穿褲子,頭戴一種尖頂而直挺的高帽子。
片中還原了尖頂帽子。
女王的服飾,參考了壁畫。
以及哈薩克斯坦的國寶「金人」。
上世紀60年代末,在斯基泰人墓葬中所挖掘,是目前最為重要的斯基泰人遺物之一。
居魯士寫給馬薩格泰人的信,用的是泥板書。
這是古代西亞地區一種文字記錄,蘇美爾人發明,擴展至波斯等地。
把文字寫在軟泥板上,再曬乾或烘乾,可以長期保存,由此得名。
下圖為真實的泥板書,圖源網絡
建築上也頗為用心。
馬薩格泰人去波斯見居魯士時,波斯城牆的外牆上刻有拜火教標誌。
拜火教是基督教誕生前在中東最有影響力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的國教。
其標誌是神明阿胡拉-瑪茲達和天馬的結合,象徵光明與黑暗不停對抗。
下圖源自網絡
馬薩格泰人通過外牆,繼續前進,通過了伊斯塔爾門。
伊斯塔爾門,世界奇觀之一,與空中花園齊名,是古巴比倫的城門。
門上飾有藍色琉璃磚,磚上又鑲嵌獅子等浮雕裝飾,釉光閃耀,華麗無比。
下圖為博物館復建的伊斯塔爾門,圖源網絡
最大的看點是對戰爭場面的演繹。
當時沒有馬鐙和高橋鞍,片中對此進行還原,演員全部無馬鐙表演。
馬鐙和高橋鞍未發明前,對騎手要求很高。
雙腳懸空,沒有支撐,只能依靠大腿夾緊馬身。
大戰中使用了長槍、短劍、戰斧。
使用銅器較多,那時候鐵器是稀罕物。
書上有記載,馬薩格泰境內鐵和銀稀少,他們主要使用青銅。
兩軍對決時,既有俯瞰全局的宏大場面。
兩軍如潮水匯聚一處,人如螻蟻,一將功成萬骨枯。
也有近身肉搏的粗糲和殘酷。
這裡是原始的戰場,沒有什麼搏鬥技巧和特效。
兩匹馬硬衝硬撞,人仰馬翻,塵土飛揚。
戰士直接對砍,刀刀見血。
不知道是不是把錢和心思都花到了女王身上,對「敵方」的塑造明顯不足。
劇中的巴比倫城,遠沒有滿足我們對罪惡之城的想像。
居魯士大帝,被塑造成臉譜化的反派角色。
沒有帝王的智謀和氣象,既狹隘,又魯莽愚蠢。
四次出現的獅鷲,也像是為了突出女王的傳奇性,硬塞進來的。
女王被刻意美化,其他人都成了功能性陪襯。
故事稍顯平淡,沒有擺脫商業大片的套路。
但哈薩克斯坦對發生在自己土地上事情的書寫,對中國觀眾來說,還是非常新鮮。
一件件陌生的器物展現在眼前,仿佛動起來的博物館。
片中有一段硬核求婚,兩人在戰場上砍著人就把婚結了。
草原上姐妹關係好,大家一起來「裸澡」。
雖然不乏誇張和浪漫成分,但能感受到草原人的粗糙、原始、生猛。
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獵奇心。
影片的最後,女王駕馬馳騁草原。
歷史卻比故事殘酷。
居魯士之子捲土重來,殺死女王,奪回父親的屍身。
歷史是個輪迴,草原戈馬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