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在佛法中,「懺悔」是進修的方便。懺悔罪業為日常修持的方便。即使沒有學佛的人,懺悔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內心的懺悔,就算生活條件再好,也不會在心中產生絲毫的快樂和幸福,而當心中擁有了懺悔所產生的清淨,即使生活條件稍微差一點,也不會影響人們心中的安樂。
在家或者是出家,無論受戒與不受戒,造作惡業,都會引起內心的憂悔、不安,如古人所說的「內心負疚」、「良心不安」那樣。這不但是罪,更是障礙修行的。
因此而於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請求懺悔,請求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法懺悔出罪,就消除了內心的障礙,安定喜樂,能夠順利的修行。達到滅罪清淨目的。所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
人在往昔,也就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乃至今生,昨天,在這生生世世所造下很多的惡業,如殺生、偷盜、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貪酒食肉。宰殺禽獸。取歡作樂。不孝父母,不敬父母,輕慢聖賢,不信三寶,見佛不禮,聞法不信,逢僧不敬,毀謗善人,破人齋戒,不信因果等。
為何造很多惡業呢?全由無始劫以來生出的貪心、嗔心,和痴心。從身生出殺、盜、淫的業,從口生出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的業,從意生出貪、嗔、痴的業。佛在《地藏經》中說:「閻浮提的眾生,在起心動念中,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所有的業,我現在都要懺悔,改過自新。所謂「彌天大罪,一悔便消」,不論你有什麼罪業,只怕你不懺悔,能懺悔,罪便沒有了。有過則不要怕改,若怕改,過就多了。如果過能改,就歸於無。若想掩飾,不欲人知,過就更多了。愚痴的人說他們沒有過錯,小人有過就要掩飾,君子有過能改,聖人少過,到了佛菩薩就沒有過了。
懺悔,是一個清洗過去心靈的汙穢,以獲得淨化和再生的不間斷過程。一個不懺悔的人,是無法在心靈上有所進展和進化的,因為不懺悔,意味著心靈的停滯和繼續染汙;不懺悔,意味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而新的過錯又將源源不斷的產生。
所以,一個誠懇的人,才會真正的懺悔,也才能以這樣誠懇的心,去面對別人,直下承擔自己的過錯和責任。懺悔就像一種「心靈的沐浴」或「甘露」,對我們心靈的種種汙染和汙垢,進行一次次徹底的清洗,當我們的懺悔愈深切,愈是能洗滌我們愈微細的心念汙垢,愈清除我們重大的罪業!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因為我們有「心」,所以造業,造善業享福報,造惡業受苦,所造所受的都是我們的心如果我們能將這個道理明白,仔細思維,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生生世世,循業受報,是誰在造業,誰在受報呢?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是很高明的懺悔法,但一般人只能做到「相似」的觀空,也就是從理上說的空。真正達到這個境界要實證得空性。證得之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如何受報?即使被割截身體,也不生嗔恨。但身體疼痛,明知空,想空掉它就是空不掉,所以該受報還是受報。
佛陀時代,那個時候的人也沒有多高的知識,佛陀一講法,像雨後春筍一樣,這個證阿羅漢,這個證斯陀含,那個證阿那含,其實很簡單。現在像我們一樣,我如果講,你也馬上當下會開悟。但是你開悟了之後又怎麼樣,你的習氣很重啊,你會按照開悟的去依教奉行嗎?
所以我們受戒時也好,常問能依教奉行否,大家都回答能。果然能嗎,一出門就不知道到哪了,所以六祖大師說:用功要在拐彎抹角處用功夫啊,提腿抬腿中用功夫,調臂轉身處用工夫,有沒有護住那個念啊。那個念生起來很簡單的,我現在講馬上你們就知道什麼是不生不滅,我講你馬上就會知道什麼是末那識。
法是佛對大家的獎勵而已,所以末法時代眾生顛倒的,連獎勵都不能獎勵了,只要你有信心就可以超度你。無量福德極樂世界都充滿了,念給你聽,「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就念給你聽。你只要到了這個地方,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身,黃金鋪地七寶莊嚴,連樓閣都是用七寶做的,連河裡面的沙都是黃金,一不小心摔到地下,抱到大地都是黃金,你要不要來?引你,但不能給你,給你你就不來了,因為富貴修道難。
錢,官位,對這個世界迷失得越深,他就越執著,越執著就越有掌控意識,在佛的眼裡黃金如牛糞,阿羅漢看黃金是牛糞,在佛的眼睛裡黃金如毒蛇啊。我們現在顛倒的很,你跟他去講法,還是不要去,去了也染汙,他修他的,我修我的,否則地獄哪來的,地獄是不是修來的,他修他的,我修我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劍客不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就是這個道理啊。罪從心起,現在你知道了吧,心很複雜吧,罪從心起將心懺,罪是五花八門,心也是五花八門,不好好學佛你怎麼明白,這是很高的。
往往我們懺悔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就是往昔所造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業,是從我形形色色的心當中生的。形形色色的身,抓關鍵就是貪嗔痴,無非是貪嗔痴,貪嗔痴生出的無量無邊的,往昔造了無量無邊的業,就這樣。怎麼對治呢,要了解這個心,要懺悔這個業,那只有佛法才有這個,這是佛法的特權,心理學裡沒有這個的。
--
普及如來藏,傳遞正能量。
感恩分享,阿彌陀佛。
隨緣添加私人微信號:wangyigjsy wnghuluwangyi
QQ號:2756324481
或添加微信公眾帳號:wanghulu-j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