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中國的金融巨頭們的戰略可以總結為三個"儘量":一方面儘量多的拿金融牌照,在金融牌照下儘量擴大業務;另一方面幫助儘量多的金融機構擴大業務。
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1月13日,中國平安旗下向金融機構的商業科技雲服務平臺壹帳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開遞交了招股說明書,即:金融壹帳通赴美IPO。
作為一家成立於2015年末的企業,在2018年初完成A輪融資時,估值便達到80億美元,用兩年多的時間,創造了一個"拼多多"式的奇蹟,可以預見的是:在其上市後,市值必將遠高於80億美元,但本文討論的核心依然是80億美元的估值。
(本部分聚焦金融壹帳通營收、利潤兩項核心財務數據)
與其80億美元估值相比,金融壹帳通當前的收入並不算高。
招股書顯示:金融壹帳通營收自2017年的5.8億人民幣增至2018年的14.1億人民幣,增幅達143%。到2019年9月30日,營收為15.5億人民幣(2.1億美元),而2018年同期約為9億元,增幅約為72%。
從前三個季度的數據來看,金融壹帳通2019年並沒有保持住2018年的增長勢頭。對於當前營收情況,招股書也披露出了原因:金融壹帳通的發展將遵循四個階段:1)平臺孵化期;2)平臺獲客期;3)高速增長期;4)利潤增長期。而公司現在正處於發展的第二階段,準備邁入第三階段。
也就是說,金融壹帳通還沒有到摘果子的時候,其業務在未來擁有巨大想像力。
同時,若以72%的增幅預估金融壹帳通全年的營收大約為24.2億元(僅為預估),而這個數據不足宜人貸2018年全年營收的一半,與其2019年單季營收接近,而宜人貸當前市值約為5.79億美元。
如果金融壹帳通是一家金融公司,近幾年其營收數據明顯無法支撐與其80億美元估值。換句話說,其估值說明:金融壹帳通在資本市場實現了眾多金融科技公司夢寐以求的結果——去金融的全科技屬性。
當然,這個全科技屬性的代價也很明顯,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前三季度的淨虧損分別為6.07億元、11.903億元、10.49億元。同時其研發成本高企,在今年前三季度為6.41億元,超過2018年全年,佔總支出比例的57.29%。
總結來說,金融壹帳通是一家有格局的企業,過去幾年它不遺餘力地以科技研發的方式投資未來,而其母公司平安集團及各路資本也樂於為它規劃的未來買單。但是,未來最大的一個屬性即為不確定,投資未來可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也可能遭遇不可控的風險。
支撐金融壹帳通龐大估值的基礎是市場。
據招股書: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的金融服務業共有6.2萬家金融機構,總資產達46.9萬億美元,2018年創造了2萬億美元的收入。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帳通擁有3700多個客戶,包括中國所有主要銀行,99%的城市商業銀行和46%的保險公司,共同吸引了數億最終用戶。
這2萬億美元的市場很大,但不是金融壹帳通所處的市場,它在中國的天花板比2萬億美元小得多。奧緯諮詢估計,中國金融機構的技術支出市場為1522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3年將以21.4%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4008億元。
1522億元的市場依舊廣闊且前景良好,但需注意的是:
1、金融行業的市場佔比本身就遵循二八法則:僅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兩家銀行的總和就超過萬億元,而佔據80%市場份額的那20%金融機構也在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其中很多也在做著對外輸出的生意。也就說金融壹帳通3700多個客戶中,"富得流油"的願不願意花錢不一定,"小康家庭"即使願意花錢,有多少付費能力也不一定。
2、合作的深度,決定著被服務方付費的程度。
據招股書: 在2018年1月下旬之前,為了測試我們(金融壹帳通)的信用模型,我們通過同意購買滿足某些風險管理標準的借款人的不良貸款,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信用增強服務,以促進他們的貸款交易。2018年1月,我們停止為客戶的任何新貸款交易提供信用增強服務。
在去剛兌大潮來臨前,金融壹帳通擺脫了金融屬性,是一個明智的舉動,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大勢所趨,藉此它也實現了從金融到科技的華麗轉身,但當下無法確定的是與金融機構純科技的合作程度,可以從金融機構身上賺取多少銀兩?
未來營收的不確定性,是這家估值80億美元的金融科技獨角獸最大的風險,金融壹帳通在"高速增長期"是坦途還是坎坷,難以預料。這點從平安集團與金融壹帳通的之間的關係也可窺得一二。
2017年、2018年和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個月,金融壹帳通從平安集團獲得的收入分別為2.357億元,5.276億元和6.773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40.5%、37.3%和43.6%。
此外,平安集團也是金融壹帳通最重要的技術基礎設施、技術支持和維護供應商。在2017年、2018年和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個月中,金融壹帳通分別從平安集團購買了3.581億元、6.758億元和3.915億元的產品和服務,分別佔同期總收益成本和營業費用的23.9%、27.6%和15%。
平安銀行和金融壹帳通之間頗有些卻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感覺,但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壹帳通與平安集團根據是《戰略合作協議》進行合作,有效期至首次公開募股完成後的十年,但前提是平安集團繼續持有或實益擁有至少30%的股份。
即使金融壹帳通出自平安銀行,它們之間的深度合作也需要"30%的股份"為前提,那來自外部的金融機構客戶呢?當前,金融壹帳通還無法證明這一點。
讀懂新金融曾在2018年寫過一篇文章《如果做不好支付,京東金融再怎麼改名都是前途"有量"》,提及:"支付是螞蟻金服萬億帝國的基石,基石穩固,才有餘額寶、花唄借唄、芝麻信用等明星產品的發展,才有帝國的繁榮。騰訊金融的邏輯亦是如此。"
這句話的邏輯,你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但本部分內容,將基於這句話展開。
正如文首處所說,中國的金融巨頭們的戰略可以總結為三個"儘量":一方面儘量多的拿金融牌照,在金融牌照下儘量擴大業務;另一方面幫助儘量多的金融機構擴大業務。
平安集團也在做這三個儘量,只不過它把第三個"儘量"分離出來了,就是金融壹帳通。
分離而出的金融壹帳通有平安集團的資源哺育,發展自然迅速,卻不具備另外兩個"儘量"。
雖然招股書提及:金融壹帳通與他的客戶們共同吸引了數億最終用戶。通過我們的平臺,在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9個月中,我們每天協助進行了135,000多次反欺詐檢查,420萬信用風險評估以及大約13,000項汽車保險索賠的處理。
但是,這些用戶是金融機構的用戶,金融壹帳通自身有能夠讓C端用戶高頻使用的App或是某種服務嗎?當BATJ裹挾著科技與用戶去碰撞金融壹帳通的科技,將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畢竟,相比於金融科技的市場相比金融市場才是真正的廣闊無垠。
不過,在金融壹帳通的規劃中,中國不是唯一的市場,對於其海外市場的發展,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