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是個懂得戰鬥的藝術家,而拉法是個懂得藝術的鬥士。 ——皮埃爾·帕格尼尼(費德勒體能師)
前天中午(3月12),我在「網球之家」微信公眾號向球友們推薦了一本書。為了說清楚推薦理由,我寫了一篇讀後感式的文章,題目叫做《阿加西自傳∣所有網球迷都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在當天微信公眾號的8篇文章中,這篇文章被排在了第2條。文章刊發出來後,其結果與我預想的差不多,僅收穫了不到2000的閱讀量,只有26人點了「在看」,在評論區表示打算去讀這本書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我倒是很釋然。
閱讀原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一個人讀不讀書、讀什麼書與周圍人其實都毫無關係。對於我自己來說,因為我對讀書和網球都感興趣,所以我才選擇去讀阿加西的自傳。而對於廣大閱讀者來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口味,別人推薦的書未必就適合自己,就算它的體裁風格適合自己,也未必就是他想看的,更不代表他一定會接受了。
相比於低迷的書刊市場,現如今的電影倒是十分的火爆。那我今天姑且就跟球友們談一部電影,一部關於網球的電影。觀點還是延續前天那樣的風格,這是一部所有網球迷們都不容錯過的電影。你猜的沒錯,我說的正是紀錄片《天才之擊》。
那麼,《天才之擊》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這部電影到底述說了什麼樣的故事?
這是一部匠心獨具的電影。《天才之擊》是一部關於網球的紀錄片,它將2008年溫網男單決賽的賽程、賽果轉化為具有內在邏輯的故事。你可能會說,網球史上經典的戰役遠不止這一場比賽,甚至會責問導演為什麼偏偏選這場費德勒輸了的比賽來拍?在我看來,這正是導演匠心獨具之處,如果納達爾沒有獲得這場勝利,那麼這場比賽、這部片子的傳奇色彩將大打折扣。故事的主角一個是如日中天、獨霸溫網的費德勒,另一個是處於上升期、正躍躍欲試擴大自己疆域的納達爾,比賽以納達爾最終獲勝作為結果,本身就具有傳奇的色彩,再加上曲折緊張的5盤大戰和決勝盤的長盤對決,那麼多的因素都湊巧融合在這場比賽中,選擇它來拍紀錄片是最合適不過了。
這是一部視覺效果絕佳的電影。相比現在高清攝像技術,2008年的電視轉播清晰度要差一些。在網上搜這場比賽轉播錄像時,其清晰度遠沒達到現在的藍光級別,這無疑會影響我們的觀感體驗。而電影的形式就能彌補這一不足,讓畫面的清晰度提高很多。
另外,溫網本身就很少有炫目的商業廣告,球場的環境也是四大滿貫裡最純淨的一個。白衣、綠地、黃球、紫花、紅草莓、白奶酪,這些溫網獨有的純淨色彩也為本部紀錄片增色很多。另外,影片將比分變化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看起來也更符合比賽推進的節奏。比分的字體、顏色設計也獨具特色,畫面下方的字幕也都具有網球運動的優雅質感。
這是一部剪輯得極富藝術性的電影。在影片的片頭,畫面剪輯得非常精緻,對費德勒納達爾的介紹以及過往比賽的片段剪輯與平常的直播有很大的不同,完美地營造出這場經典對決前的緊張氣氛。其中的穿插編排也很棒,導演在恰當的時候插入不同人物的述說,在向觀眾介紹比賽情況的同時,又巧妙地推進了影片和比賽的進程。在影片臨近結尾的時候,裁判對能否趕在天黑前完賽的擔心、觀眾對結果的揣度、兩位對手對比賽進程的未知和期盼,這些情緒與當時越來越暗的天色十分相搭,完美地營造了當時球員、觀眾以及裁判的心境。而最後一拍費德勒回球掛網,納達爾順勢倒地,球場四周觀眾席上的閃光燈此伏彼起,正如熠熠生輝的星星一般,照亮了球場內費納二人的臉龐,這幅畫面簡直迷人至極。
這是一部配樂絕佳的電影。無論是比賽的現場原聲,還是後來創作的音樂,都堪稱體育紀錄片中的最佳。在影片開始,那組與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弦樂真的很激動人心,兩者共同營造了經典對決的緊張氛圍。在比賽的不同階段,小提琴等樂器奏出的樂曲,或舒緩,或明快,或高亢,或低婉,都與比賽進程和球員的內心變動達到了完美的契合。而我們打網球的人都知道,比賽也是講求節奏的,而這部講述網球比賽的電影,在音樂的節奏把握方面無疑達到了非常成功的地步。我們常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而電影則聲畫兼具,你在欣賞這部紀錄片時,不能僅僅用眼睛觀看畫面,還應該用耳朵仔細地去聆聽其中的配樂,這樣才能收穫更為立體和豐富的感受。
以上是從藝術的角度回答了《天才之擊》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的問題,明天我會從故事性和人物塑造方面來回答前文提到的第二個問題,與各位球友聊一聊這部電影到底述說了什麼樣的故事,分析一下《天才之擊》中費德勒納達爾的形象有哪些動人之處。
敬請繼續關注。(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雲捲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