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在《前出塞九首》中教會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拉滿弓箭應當拉最堅硬的弓,射發弓箭應當射最長足的箭,射殺一個人要先射殺他身下的馬,捉拿一群賊要先捉住這群賊人之中的首領,人在做事時要學會拿捏關鍵,抓住事件中心,由此出發。
01
自古以來,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古今中外都有「擒賊先擒王」的說法。在一個群體中首先應該被遏制住的就是中堅力量,也就是首先應該處理核心人物,而如此下來,也可以使事件處理得更高效快捷。
▲賓拉登
比如此前發生的暗殺賓拉登事件、暗殺塔利班頭目事件、又或者是暗殺蘇萊曼尼事件的等等,這些發生在近現代的西方著名刺殺事件無不體現著大家對「擒賊先擒王」這一策略的贊成。然而,作為伊朗特種兵部隊的指揮官,蘇萊曼尼具有極高的地位,這樣的人都會被暗殺,為什麼卻一直沒有人暗殺哈梅內伊呢?其中原因還需細細說明。
▲1979年 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
自一九七九年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朗和西方國家之間的鬥爭一直焦灼不下,雙方對抗陷入僵局,伊朗對西方國家心有怨恨,而西方國家也將伊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雙方關係緊張至極。不過,既然西方國家對于震懾伊朗政局迫在眉睫,相比從外部一步步攻佔,從內核一舉擊破豈不是更好的選擇,而如果想要實施這一策略,西方國家的目標顯然會放在哈梅內伊——這位伊朗政權的核心人物,伊朗政府最高領導人的頭上。
▲哈梅內伊
哈梅內伊可以說是伊朗的核彈型領導人,他手中緊握著來自伊朗的最高指揮權和領導權,一旦引爆這顆核彈,其帶來的威懾力足以震碎伊朗這片表面穩定的政治格局。而選擇暗殺的手段,顯然也是一種隱秘而常見的手段。然而,我們可以得到的最新消息顯而易見的是,被西方國家暗殺的並不是哈梅內伊,而是特種兵指揮官蘇萊曼尼,這就是無意錯殺還是另有隱情呢?
02
和哈梅內伊這樣的核心人物相比,蘇萊曼尼在伊朗爭論中可謂是毫不起眼,即使被暗殺也不會給伊朗政局帶來什麼大的動蕩,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既然大家都能看得懂,西方國家又為什麼遲遲不敢向哈梅內伊動手呢?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首先,暗殺難度大。哈梅內伊作為伊朗的最高領導人,周圍高手如雲,對他的保護一層又一層,突破重圍的刺殺本身就難如登天。更何況,伊朗當地本就戒備森嚴,西方國家派出的殺手很難深入權利中心地區,只能選擇效仿此前誘賓拉登至巴基斯坦暗殺,誘敵到其他周邊國家是暗殺哈梅內伊是唯一選擇。但哈梅內伊謹慎至極,加上他的身份並不需要經常外出,而是留在伊朗,被緊密、安全地保護起來。因此,西方國家想要找到哈梅內伊的防禦缺口,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其次,伊朗境內難以暗殺。在上述說到哈梅內伊足不邁出國門時,一定就有人想到,既然請君入甕的國外策略不行,為什麼不選擇國內呢?伊朗政治動蕩,想要推翻哈梅內伊的反動勢力一定不少,聯合這些其他勢力不就可以了嗎?然而,這個想法實在是粗淺至極,將事情想像得過於簡單了。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伊朗政治局勢雖然動蕩不安,但對於哈梅內伊這一權利中心的認可,無論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至少從表象來看都是毋庸置疑的。早在霍梅尼時期,伊朗地區的極端反動派和敵對派都已經被消滅乾淨了,想要找到一個願意放下眼前和平而選擇和西方國家合作的其他勢力,在這個伊斯蘭教化盛行的伊朗,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當然,刨除以上兩個政治局勢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哈梅內伊的個人安保工作做得極其縝密,誇張一點,哈梅內伊身邊哪怕是空氣的走向可能會有專人記錄,而哈梅內伊的行蹤卻完全不會為人所知。這種最高級別的安保工作非常絕密,因此,無論西方國家派出多少力量刺探哈梅內伊的行蹤,都沒有人可以準確定位哈梅內伊的地理位置,也就讓人無從下手,更可況,哈梅內伊的行蹤常常詭異多變,不按人們的常理出牌。
▲蘇萊曼尼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穩固局勢。對於整個世界的格局,刺殺一個蘇萊曼尼只是整個格局裡微不足道的一點小變化,但如果將哈梅內伊刺殺,事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甚枚舉,後患無窮。伊朗格局將會從內向外快速瓦解,勢必引起伊朗再次混亂動蕩,其次伊朗作為一個傳統宗教國家,伊斯蘭教教徒眾多,和伊朗撕破臉皮,也會造成與伊斯蘭教的對立,這顯然不是西方國家想要看到的結果。
結語
從將近四十年的西方國家和伊朗之間的紛爭來看,西方國家猶如一顆跳蚤,不斷挑釁、破壞著伊朗政局,最終導致了伊朗和西方國家的對立。然而《論語》中有雲「禮之用,和為貴」,與其紛爭不斷,不如以和為貴,才能讓整個世界都和睦發展,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前出塞九首》《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