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年|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2020-12-14 騰訊網

編者按: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I)

何良年,南開大學教授, 英國皇家化學會士(FRSC)。從事綠色化學、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質高值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二氧化碳化學及可再生碳基能源化學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編著了《二氧化碳化學》與《綠色化學基本原理》, 推動了二氧化碳化學領域的發展。

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化學已成為大勢所趨。二氧化碳過度排放是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和荒漠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主要誘導因素。將CO2定向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品、能源與材料, 也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環境問題, 並減緩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將豐富、價廉、可再生的CO2「變廢為寶、高值化利用」, 以部分替代化石原料, 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當今世界正處於能源供給從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向基於太陽燃料轉型的過渡時期, 利用太陽能以及可再生電能將CO2還原為生產碳氫燃料, 已經成為本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及挑戰的熱點課題。總之,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與石化工業相比, 現有CO2基的化工產品種類還不多, 尤其是對映選擇性催化反應少; CO2熱力學上的低能態, 能量是其轉化利用的基礎。CO2的惰性決定了活化是進行CO2轉化反應前提, 而活化的關鍵取決於高效催化體系。關鍵科學問題源於CO2活化反應機理還不明確, 難以進行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因此, 需探討催化作用機制, 形成催化劑設計新方法; 突破CO2還原產物精準調控問題, 以實現CO2定向轉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光電催化還原CO2領域, 通過光及可再生電催化還原, 以克服轉化中的能源問題, 開闢利用太陽能光解水制氫與轉化CO2相結合的新途徑, 即可再生能源儲存和CO2 轉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此外, 將CO2轉化為大宗化學品甲醇、甲酸、一氧化碳和苯酚以及高附加值產品如丙烯酸酯、雜環化合物等, 有利於提高經濟性。從有害試劑替代及原子經濟性來看, 作為替代化石資源的合成方法, 基於CO2的合成路線具有低碳、環境友好的巨大應用潛力。

我國在二氧化碳化學領域的研究與開發隊伍規模大, 所取得的成就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圍繞二氧化碳化學與資源化利用領域的基礎、應用和前沿問題, 在與CO2轉化反應相關的活化機理、高活性催化劑設計開發、轉化新方法、新反應、新途徑與新策略、光、電催化方法、CO2製備化學品/能源產品/聚合物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因此, 以「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首屆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大會, 於2019 年11 月8~10 日在南開大學成功召開。在中國化學會綠色化學專業委員會及韓布興院士支持下, 組織基於本次大會成果的「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專題, 以展現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促進學術交流, 發揮我國在有機化學、精準合成、催化材料、綠色介質及高分子合成等研究領域的學科優勢, 推動二氧化碳化學研究。本專題側重於收錄二氧化碳化學與資源化利用領域, 包括二氧化碳化學原理與應用(催化活化與催化劑設計)、二氧化碳定向轉化的新反應/新途徑/新方法、光電催化方法、CO2製備化學品/CO2基聚合物以及捕集與分離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與進展評述; 並分析與探討CO2領域的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

本專題共收錄17 篇論文, 分兩期刊出。本期包含1 篇進展、4 篇評述和3 篇研究論文。孫建敏課題組圍繞CO2與鄰氨基苯腈羧環化合成喹唑啉-2,4(1H,3H)-二酮反應, 系統綜述了不同類型催化劑設計、製備方法及催化性能等研究進展, 分析了所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 並對適用於CO2轉化反應的催化材料進行了展望。魯統部課題組對電催化CO2還原製備C2產物進展作了簡要評述, 闡明催化劑晶面、尺寸、形貌、擔載密度、表面原子氧化態等對C2產物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影響。李康康、於海、劉恢等人針對如何提高酮基催化劑在CO2電還原為C2+的效率以及產物難以定向調控的共性科學問題, 從催化劑本徵特性、催化環境與電解裝置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總結。韓寶航課題組介紹了多孔聚咔唑的製備方法及其在CO2吸附與催化轉化等方面的應用, 分析了材料結構與性能的關係, 總結歸納了高性能聚合物所需的關鍵因素。劉寧課題組綜述了基於羥基、羧基、氨基、多氫鍵給體和特殊氫鍵給體促進的CO2與環氧化物的環加成反應的研究進展, 以期為高效有機催化劑的設計合成提供一種新思路。呂小兵課題組以手性2,3-丁二醇為起始原料, 通過迭代合成方法, 採用三光氣為羰化試劑, 製備全同和間同結構的CO2/順式-2,3-環氧丁烷交替共聚物(聚碳酸-2,3-丁烯酯)的四聚體和八聚體, 並用13C核磁共振譜精確分析其微結構。王萬輝、包明等人利用廉價金屬銅鹽和N,N,N',N'-四甲基乙二胺、N,N'-二甲基乙二胺、乙二胺、聯嘧啶等配體原位生成金屬配合物, 並用於催化硼氫化鈉還原CO2製備甲醇, 提出了可能的催化機理. 宋清文、張侃等人設計熱力學有利的CO2、炔丙醇和甲醇的三組分串聯反應, 成功製備碳酸二甲酯和α-羥基酮, 使用廉價鋅與有機鹼的協同催化體系, 對該串聯反應進行了系統研究。

值此專題出版之際, 對所有作者、審稿人以及《科學通報》編輯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誠摯感謝! 希望本專題能引起更多關注, 激發年輕學者興趣, 拋磚引玉, 旨在推動CO2資源化研究與應用及相關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提升我國在CO2化學理論研究和新技術研發的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 以下為專刊文章目次,歡迎關注!(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獲取完整文章)

編者按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二氧化碳化學

何良年

進展

CO2催化轉化合成喹唑啉-2,4(1H,3H)-二酮及其衍生物研究進展

劉猛帥, 平冉, 孫建敏

評述

銅基催化劑電還原CO2為多碳產物的提升策略

向開松, 劉雨程, 於海, 劉恢, 李康康

氫鍵給體促進有機催化的CO2與環氧化物的環加成反應

劉寧, 陳飛, 陶晟

多孔聚咔唑用於二氧化碳捕獲與催化轉化

王天雄, 韓寶航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合成二碳產物

張超, 魯統部

論文

CO2/順式-2,3-環氧丁烷交替共聚物的立體寡聚物合成及微結構分析

羅婧, 孫星宇, 王霞弟, 周輝, 呂小兵

多組分串聯策略固定CO2制碳酸二甲酯和α-羥基酮

張乾霞, 劉平, 張侃, 韓麗華, 宋清文

Cu配合物催化硼氫化鈉還原CO2製備甲醇

王萬輝, 劉平, 邱立春, 王加升, 包明

相關焦點

  • 2020,實戰進行時——聖奧化學以戰略升級助推可持續發展紀實
    而作為一家擁有勃勃雄心的企業,聖奧化學也保留著時時警醒的憂患意識。  過去的成績是走過的路,未來的考驗是待闖的關。聖奧化學認為,積極探索戰略突破,持續尋求新的轉型升級機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是滿足股東和客戶長久期待的最佳方式。連雲港聖奧和聖奧泰國的建設,就是聖奧化學深耕聚合物添加劑領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高質量」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作為。
  • 2021年初中化學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性質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化學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二氧化碳的性質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高壓低溫下可得固體——乾冰   2、化學性質:   1)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   H2CO3 =
  • 2019中考化學重點:二氧化碳
    2)瓶b中裝的固體藥品是;儀器a中裝的液體藥品是; (3)該收集氣體的方法稱之為,這是因為二氧化碳,要檢驗二氧化碳是否已經收滿,採取的措施為。 12.二氧化碳本身毒性,但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超過正常含量時,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濃度大時甚至會使人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換氣通風。如進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標的地窖時應進行試驗。 13.有以下四種裝置: 從圖中選擇適當的儀器組裝成符合要求的成套裝置。
  • 對話巴斯夫:創造化學新作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零碳」、「節能減排」等成為時下關注的焦點詞彙,作為低能耗、高舒適的被動房建築也是未來發展的核心趨勢之一。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電化學二氧化碳轉化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受含氧...
    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副教授團隊對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電極表面物種的研究取得進展,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引入氧氣共同電解帶來的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的提升》(Oxygen induced promotion of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一,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一,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H2O+ CO2=H2CO3   碳酸的性質: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方程式:H2CO3 = H2O+CO2↑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1年中考!
  • 滬科研團隊開發首個能量轉換效率超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記者從上海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林柏霖課題組通過新型電極的構造和系統工程優化,首次開發出了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20%的二氧化碳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該成果在國際知名期刊《材料化學雜誌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巴斯夫明確助力2030可持續農業量化目標,關注點主要有……
    (廣告也是極好看的,別讓廣告溜走)農信傳媒巴斯夫明確了企業助力2030可持續農業的量化目標,重點關注一系列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最迫切需求的關鍵措施……>●每噸農作物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逐年提高對可持續發展有重大貢獻的「超越型」解決方案的銷售佔比,每年提高7
  • 可持續發展成KPI,這家車企為何這麼認真
    他們的薪酬,不僅和日常經營相關,而且還掛鈎可持續發展目標。2021年開始,寶馬集團還要每年公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讓外界監督是否完成。 寶馬集團搞可持續發展,確實很認真。11月11日,寶馬集團推出了重磅純電車型BMW iX。在這個劃時代車型的發布會上,董事長齊普策沒有花很多時間「帶貨」,反而不斷提到「氣候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 循環經濟應該是個動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行為
    物品閒置背景下的消費方式,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下,需要出現這樣四個變化:從用完就扔的線性經濟到舊物回用的循環經濟;從擁有經濟的重資產生活到追求共享的輕資產生活;從重視經濟效用到重視非經濟效用;從個人化郊區生活到協作型城市生活。
  • 一種從工業廢氣中分離二氧化碳的新材料
    圖片來源:PixabayBayreuth大學的化學家們開發出一種能夠為環保和可持續工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新材料。
  • 100度高溫下,可大氣吸收二氧化碳轉為甲烷
    地球這麼多植物也可以平衡,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二氧化碳的釋放基數已經超過了植物的「吸收」能力,所以說會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氣體被積聚出來,就算是海洋吸收都無法超越。 建立在過多的二氧化碳之上,我們理想的情況肯定是希望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利用的資源。
  • 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在滬成立
    該研究會將致力於服務後疫情時代的上海、長三角和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立足上海樣本,凝聚上海智慧,講好中國故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實質貢獻。  諸大建告訴記者,「中國和上海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建設呼喚可持續發展研究,這是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成立的初衷。而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強化了這樣的需求,激發了我們有關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更深入的思考!
  • 魯賓·裡特:打造可持續時尚理念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扎蘭多(Zalando)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大型網絡電子商城,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在線時裝零售商,公司擁有面向歐洲15個國家的在線定製店,銷售範圍遍及全球。2019年,扎蘭多發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劃,並表示將在2023年前,將其包裝袋全部改為可再生產品。 裡特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業界正面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挑戰,扎蘭多關於環保的願望將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 中國經濟網:綠色發展 綠色創新 綠色新政
    「創新、綠色」是新發展階段的主旋律。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泓森槐能源林-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之林
    大力發展替代能源,改善能源利用結構,不僅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需要,也是保證未來能源供應之必需。作為化石燃料的替代,發展林木生物質能源具有較大的前景,因此加強林木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研究是具有實際意義的。生物質能源是指可提供能源的有機物,如農業廢物、家畜排洩物和有機垃圾等,將這些有機物直燃或高溫發酵後可產出甲烷、甲醇、甲酷等,用於發電或汽車燃料。
  • 從打破常規中,感受新能源車企極星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理解
    但面對外界曾經的質疑或擔憂,極星始終堅守本心,用獨特的設計與品牌所傳承的高性能基因在定義電動汽車「新豪華」的同時,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可持續發展。進入2020年,其更是在產品、品牌建設及商業模式的可持續共贏方面全面發力,開啟了品牌成長的進擊之年。
  •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合成二碳產物
    據估算,為達到這一目標,210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淨排放剩餘配額約為800Gt。然而,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淨排放約41Gt。換而言之,若按目前的淨排放速率持續下去,淨排放剩餘配額將在20年內用完。二氧化碳可以通過人工固碳技術加以回收和循環利用。
  • 6年節水112億升,致力可持續時尚:Gap集團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
    上海2020年12月2日 /美通社/ -- 全球零售服飾領導企業Gap集團日前發布了全新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從社會、環境和產品等層面闡述了該公司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承諾和最新進展,以實際行動致力可持續時尚。
  • 用二氧化碳造汽油?保時捷:我看行
    保時捷官方近日表示,該品牌正在研究合成燃料技術,進一步挖掘內燃機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據悉,保時捷希望憑藉自身研發力量,顯著推動合成燃料(syntheticfuels,亦稱為eFuels)的發展。合成燃料由二氧化碳和氫氣製成,其化學本質與通過原油加工而來的煤油、柴油或汽油沒什麼不同。但在理想條件下,合成燃料的生產和使用可實現碳中和,不會對氣候造成影響。從大循環的角度來看,合成燃料與傳統化石燃料的環境效應完全不同,前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