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酸痛是何原因?來看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有何異同?

2020-12-10 康端康復

臀部一疼,我們就會首先想到坐骨神經痛

但是

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症狀,而非是一種疾病

椎間盤突出及腰椎退行性疾病、坐骨神經損傷、婦產科疾病……包括今天的主角之一梨狀肌症候群都會引起坐骨神經痛。

我們今天主要是來對比一下同為臀部疼痛元兇,卻又比較難區分的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

為什麼說難以區分?

先來看一下兩者的解剖位置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

臀區的結構除皮膚及淺筋膜外,共分為4層:第1層為臀大肌和皮神經;第2層為臀中肌和梨狀肌;第3層為血管神經束;第4層為臀小肌、上孖肌、閉孔內肌腱、下孖肌及股方肌。

梨狀肌是臀中深層的一塊小肌肉,起於第2~4骶椎前面骶孔外側緣,沿骨盆壁向外下行, 穿過坐骨大孔將該孔分成梨狀肌上孔與下孔,止於股骨大轉子上緣和內側面。

臀中肌是位於臀部後外側的扇形肌肉,起於髂骨外側面的前臀線和後臀線之間以及覆蓋於其上的筋膜,肌束斜下向前,止於大轉子後部和中部側面。

區分難點在哪兒?

臀中肌與梨狀肌同為維持髖關節穩定的重要肌肉。兩者同在第2層,臀中肌前方是闊筋膜張肌,後下方就是梨狀肌,兩塊肌肉緊密相鄰,且梨狀肌有小部分被臀中肌所覆蓋。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臀中肌症候群經常與梨狀肌症候群伴發,臀中肌症候群可能會擠壓牽拉梨狀肌,從而間接擠壓梨狀肌上下孔的神經血管,出現類似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不仔細鑑別,確實很難區分。

兩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是由於梨狀肌解剖變異或因外傷、勞損等原因引起充血、水腫、痙攣、肥厚,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以及解剖變異,引起以一側、雙側臀部酸脹、疼痛,伴大腿後側或小腿後外側放射性疼痛,甚至活動受限等為主的臨床症候群。查體在梨狀肌的解剖部位可以觸到梭形、臘腸狀的塊狀物。

臀中肌症候群

臀中肌症候群,也稱為臀中肌勞損,是發生於臀中肌的肌筋膜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如行走、下蹲、彎腰等動作或突然改變體位引起臀中肌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臨床表現為臀部疼痛,深夜、晨起、活動之初疼痛,勞累、寒冷、潮溼時加重;局部可觸及激痛點或痛性筋束,按壓激痛點或痛性筋束時可複製與平時相似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

位置相近,症狀也相近,這要如何區分呢?

臀中肌症候群無根性刺激症狀,所以沒有真正的放射痛。直腿抬高實驗局限於臀部痛,小腿的神經系統檢查陰性。在臀中肌附著區域,可觸及臀中肌呈條索狀痙攣。

梨狀肌症候群在屈髖位抗阻力主動外旋可誘發疼痛。壓痛位置也較臀中肌位置低,且梨狀肌可觸及條索狀塊物。在咳嗽、解便、噴嚏等腹內壓增高時下肢放射性痛麻會加劇。除此之外,梨狀肌症候群有神經根刺激症狀,臀部疼痛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向大腿後側或小腿後外側放射。且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在60°以下疼痛明顯,超過60°時疼痛卻反而減輕。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對於臀中肌症候群的治療方法,患病時間短,病情較輕的患者一般採用推拿手法(常配合中藥燻洗),但是推拿手法對於情況嚴重的患者效果有限;而局部封閉簡便易行、痛苦少,是治療臀中肌症候群的臨床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治療臀中肌症候群的還有針灸、小針刀療法、牽引等,各個方法各有利弊,需要靈活選擇。

對於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方法,之前講過很多,感興趣的可以通過以下文章了解一下。

你久治不愈的坐骨神經痛,很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在作怪

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還可以怎樣區分?

歡迎您的分享~

參考文獻

金光一,衛四來.臀中肌症候群病理、診斷及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11,25(10):21-22

徐輝,王春利,倪伯青.綜合治療臀中肌症候群413例[J]. 光明中醫,2011,26(5):992-993

桂柯科,尹望平.梨狀肌症候群的診治進展[J].上海醫學,2011,34(12):977

編輯:申衛紅

相關焦點

  • 臀部疼痛|梨狀肌與臀中肌的故事
    ,此時CT或者MR可提示椎間盤的情況,此外另有兩類疾病可以考慮,那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以及臀中肌損傷。梨狀肌症候群的病因:當梨狀肌遭受間接外力作用,如閃、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狀肌受到牽拉損傷,引起局部充血、水腫、肌痙攣,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導致局部疼痛、活動受限和下肢放射性痛、麻等。
  • 也許是梨狀肌症候群!6個動作教你緩解和預防
    這時候有些有經驗的前輩就會語重心長地跟他們說:"你可能是腰突了,去醫院看一看吧。"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其實出現這種疼痛、酸麻的情況,也很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所導致。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先排除了梨狀肌症候群,然後再去考慮腰突的問題,那到底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應該怎樣緩解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 梨狀肌症候群易被誤診 做好4點即可預防
    由於它經坐骨大孔入臀部,像跑步之類的高重複性運動,很容易讓梨狀肌產生急慢性損傷,從而發生損傷性炎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最終導致腰腿痛,就是梨狀肌症候群。跑者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特徵判斷自己是否患有梨狀肌症候群。第一,坐著或爬樓梯時臀部疼痛。如果患有梨狀肌症候群,跑步時並不會感到不適,反而是坐著、爬樓梯或者蹲著時感到疼痛。第二,梨狀肌症候群的疼痛主要位於臀部,但也會向下肢放射,摁壓時可能是腿部感到疼痛。第三,患者的疼痛位置可能較深,嚴重時臀部呈現「刀割樣」或「灼燒樣」的疼痛。
  • 梨狀肌損傷症候群
    01什麼是梨狀肌損傷症候群梨狀肌損傷症候群,也稱梨狀肌或梨狀肌孔狹窄症候群。指因梨狀肌發生損傷,痙攣變性以致梨狀肌孔狹窄,從而使從梨狀肌孔通過的坐骨神經及血管受到壓迫。主要臨床表現就是臀部疼痛,患者會感覺疼痛位置較深,並可向下肢放射,有時還會伴隨小腿外側麻木和會陰部位不適。大小便、咳嗽、打噴嚏都會導致疼痛感增加,嚴重時甚至不能行走或行走後劇烈疼痛。引起梨狀肌損傷的原因主要為急性損傷與慢性勞損。
  • 臀中肌
    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係極大。 2、臀中肌症候群概述臀中肌症候群為發生於臀中肌的肌筋膜痛。有時可有同側下肢懼冷、發涼、麻木或蟻走感。多數為慢性發病,約1/5可為急性發病。體檢時直腿抬高可有臀部疼痛,多無典型放射痛,加強試驗陰性。捫診可發現臀中肌中的激痛點,或有痛性筋束。激痛點可一個或多個,可出現在臀中肌前、中、後部。按壓激痛點或痛性筋束可複製與平時相似的局部疼痛及下肢的擴散痛。臀中肌症候群可同時合併其他部位的肌筋膜痛,常見為梨狀肌、骶棘肌、腰方肌等,使症狀、體徵趨向複雜化。
  • 常跑久坐均可引起梨狀肌症候群 日常預防有妙招
    北京時間11月10日,梨狀肌症候群,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名詞。但是對於廣大健身愛好者來說,如果您感覺到自己的腰臀部出現了疼痛,而且有時候會影響到腿,那麼就需要警惕,您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了。  梨狀肌起於第2、3、4骶骨前面,分布於小骨盆的內面,經坐骨大孔入臀部,止於股骨大轉子後面。雖然體積很小,但是梨狀肌很有力量,對於髖關節的外旋轉起到重要的作用。  梨狀肌症候群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臀部深處出現鈍痛,保持坐姿的時候疼痛向下可以延伸至腿部,向上可以到達脊柱。這是因為梨狀肌恰好穿過坐骨神經,所以當它收縮或者痙攣的時候,就會壓迫坐骨神經引發疼痛。
  • 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怎樣的疾病?該如何防治?
    梨狀肌症候群,通俗點講就是梨狀肌緊張疼痛,刺激坐骨神經造成臀部後側疼痛,大腿後側及小腿後外側疼痛的一種疾病,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乾性坐骨神經痛(區別於椎間盤突出症造成的根性坐骨神經痛)。梨狀肌附著於骶骨前面及股骨大轉子上緣,主要功能是外旋和外展髖關節,支配神經是骶叢和L4~S1神經,是髖關節6塊外旋肌中最淺的一塊,也是最易壓迫刺激坐骨神經的一塊肌肉,當然其他5塊也會刺激坐骨神經不要漏診。
  • 臀部刺痛?小心梨狀肌症候群 治療它竟靠網球
    不過,它也經常被誤認為是坐骨神經痛,因為梨狀肌和坐骨神經的確離得很近。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有哪些呢?又該如何進行治療和恢復呢?梨狀肌起於第2、3、4骶椎前面,分布於小骨盆的內面,經坐骨大孔入臀部,止於股骨大轉子後面。梨狀肌主要是協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動作,涉及到臀部、雙腿和腳,都是跑者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
  • 7種方法檢查你的梨狀肌
    俗話說十人九腰痛長期伏案、彎腰駝背之後誰不曾為腰腿痛所困擾估計大家會習慣性的認為腰腿痛是腰椎間盤出了問題其實不然還有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形狀為三角形,屬於臀部深層肌,起自部分骶骨前端,終止於股骨大轉子,主要作用是配合臀部內外相關肌群以完成由骶神經支配的下肢外展及外旋動作
  • 臀部兩側後方酸痛,走路腿後側痛,梨狀肌綜合症在求救
    文 | 健身李林蔚 14年實戰運動康復經驗 頭條首發案例:在直播間裡,有個35歲的朋友問我,梨狀肌綜合症該如何訓練,症狀是右側臀部酸疼,走路都痛,太難了,如何解決很多朋友說(小時候我們屁股打針的位置呃),當平日走路腳呈現外八字的時候,它就在積極的發揮作用啦,但是當經常走路呈現外八字,那麼這個肌肉就要大喊「求救」信號,梨狀肌疼痛發炎並壓卡到坐骨神經,從屁股到大腿後側出現放射性疼痛和麻木,臀部酸痛啦.如果身體出現了這些信號,要積極的做運動康復啦
  • 臀部兩側後方酸痛,走路腿後側痛,梨狀肌綜合症在求救
    文 | 健身李林蔚 14年實戰運動康復經驗 有個35歲的朋友問我,梨狀肌綜合症該如何訓練,右側臀部酸疼,走路都痛,如何解決#健康養生#很多朋友說,梨狀肌是個啥,在哪裡,對我們身體健康有啥用梨狀肌(小時候屁股打針的位置)梨狀肌的位置,從骶骨面到股骨大轉子(小時候我們屁股打針的位置呃),當平日走路腳呈現外八字的時候,它就在積極地發揮作用啦,但是當經常走路呈現外八字,那麼這個肌肉就要大喊「求救」信號,梨狀肌疼痛發炎並壓卡到坐骨神經,從屁股到大腿後側出現放射性疼痛和麻木,臀部酸痛啦.如果身體出現了這些信號,要積極地做運動康復啦
  • 坐骨神經痛和梨狀肌症候群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坐骨神經痛和梨狀肌症候群的區別,首先我們要明白,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症狀表現,梨狀肌症候群是一種疾病。同一種疾病引起的症狀都是相似的,但引起一種症狀的疾病卻有很多種。我們來看一下兩個名詞的解釋。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很多種,不同的椎間盤突出壓迫的神經不一樣,坐骨神經痛表現形式就不一樣。梨狀肌損傷壓迫到坐骨神經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症狀,但坐骨神經痛並不只有梨狀肌損傷壓迫其才會產生。
  • 臀部腰部偶爾疼痛,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做這些瑜伽動作可以緩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某個瞬間而感到腰部腿部疼痛,有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都認為是腰部肌肉出現了問題,以至於我們忽略了導致屁股痛的肌肉。其實導致屁股痛的肌肉叫梨狀肌,那梨狀肌到底是什麼肌肉呢?其實梨狀肌就是一塊兒非常小,但是有很重要的肌肉,他的形狀有一點像梨,所以被稱為梨狀肌,它是在肱骨的部分,主要是能夠讓我們的骨盆更加穩定,同時還可以外旋髖關節。
  • 醫生闢謠,帶您了解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和腰間盤突出導致的腰間盤突出症都可以誘發坐骨神經痛,患者往往都可能出現臀部的疼痛、下肢的放射痛。有研究顯示,出現坐骨神經痛的患者當中,有近6%是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導致的,所以在臨床上真的容易互相混淆,4個月前本人也出現了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今天有時間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兩種疾病的區別,以及得了梨狀肌症候群應該如何應對?
  • 導致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不僅有腰突,還有梨狀肌症候群!醫生說清楚
    其實還真有一個問題,它的症狀,發作起來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特別的相似,那就是梨狀肌症候群。為什麼特別相似呢?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和梨狀肌症候群都是刺激到了坐骨神經所導致的症狀。這個梨狀肌就位於我們的臀部,當梨狀肌受到了過度的刺激,比如久坐、盤腿或者是外傷等原因,會導致梨狀肌出現過度的緊張,有可能刺激到恰恰位於周邊的坐骨神經,誘發患者臀部的疼痛以及下肢的放射痛症狀,發作起來簡直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
  • 杭州姑娘躺床上連刷幾天劇後臀部劇痛 原來是屁股上這塊「梨狀肌...
    梨狀肌症候群是由於梨狀肌充血、水腫、痙攣、肥厚的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臨床症狀包括一側、雙側臀部酸脹、疼痛,嚴重者患側臀部呈持續「刀割樣」或「燒灼樣」劇痛,伴大腿後側或小腿後外側放射性疼痛,甚至活動受限等。 「至於小黃得梨狀肌症候群的原因,與她工作時長期久坐,節假日期間又長時間半臥躺位有很大關係,不良的坐姿引發梨狀肌炎症,進而影響到局部的坐骨神經,導致了臀部的疼痛。」孟祥博解釋。
  • 其實這3種症狀是梨狀肌症候群
    在臨床上,腰間盤突出的常見表現為腰部疼痛,一側的下肢或者是兩側下肢出現麻木、疼痛的情況,但並非所有的坐骨神經痛都是所謂的腰間盤突出症,還有的人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尤其是出現以下這幾種症狀的人,要注意是梨狀肌症候群。
  • 梨狀肌症候群疼痛緩解按摩放鬆訓練:3個動作緩解久坐臀部疼痛
    今天給大家整理一組關於緩解久坐屁股疼痛的按摩訓練動作,對於久坐的朋友有很大的幫助,我想有很多經常做辦公室的人都有過這種情況吧,就是久坐以後感覺臀部僵硬疼痛感強烈,尤其是久坐以後突然起身,感覺臀部疼痛感非常強烈,嚴重時甚至能延伸到腿部,如果你有過久坐後臀部疼痛的情況,那你就要小心梨狀肌綜合證了,
  • 腰椎間盤突出伴隨臀部和腿疼痛久治不愈,可能是沒治療這個部位!
    切入正題,大部分腰腿痛(包括臀部)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都會伴隨一定程度的臀中肌和梨狀肌的壓痛和放射痛,不少人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後,隨著神經根水腫的消失,經過各種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也許腰椎間盤突出引發的疼痛已經消失,可是由於長期的臀部疼痛導致臀中肌、梨狀肌症候群,可粗心的醫生還是一看腰腿痛對應CT有突出,仍然作為腰椎間盤突出症處理,方法再好,怎麼會有效?
  • 臀中肌造成諸多的疼痛,酸痛,痠、麻、脹感不適原因你找到了嗎?
    臀中肌神經支配源於L4、5S1的臀上神經。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係極大。尤其是以髖部為頂點的軀幹側方擺動(如足內翻扭傷時,因重力和慣性的作用,同側髖部往側方扭擺)和以髖部為軸心的腰臀部扭轉(如投擲動作),常導致此肌牽拉傷。還有在臀部肌注時,藥物和機械刺激造成的臀中肌損傷也不容忽視。由於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的強有力代償,臀中肌損傷引起的部分功能障礙可不產生明顯的局部症狀,因此,此病易被人們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