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一疼,我們就會首先想到坐骨神經痛
但是
坐骨神經痛只是一個症狀,而非是一種疾病
椎間盤突出及腰椎退行性疾病、坐骨神經損傷、婦產科疾病……包括今天的主角之一梨狀肌症候群都會引起坐骨神經痛。
我們今天主要是來對比一下同為臀部疼痛元兇,卻又比較難區分的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
為什麼說難以區分?
先來看一下兩者的解剖位置
臀區的結構除皮膚及淺筋膜外,共分為4層:第1層為臀大肌和皮神經;第2層為臀中肌和梨狀肌;第3層為血管神經束;第4層為臀小肌、上孖肌、閉孔內肌腱、下孖肌及股方肌。
梨狀肌是臀中深層的一塊小肌肉,起於第2~4骶椎前面骶孔外側緣,沿骨盆壁向外下行, 穿過坐骨大孔將該孔分成梨狀肌上孔與下孔,止於股骨大轉子上緣和內側面。
臀中肌是位於臀部後外側的扇形肌肉,起於髂骨外側面的前臀線和後臀線之間以及覆蓋於其上的筋膜,肌束斜下向前,止於大轉子後部和中部側面。
區分難點在哪兒?
臀中肌與梨狀肌同為維持髖關節穩定的重要肌肉。兩者同在第2層,臀中肌前方是闊筋膜張肌,後下方就是梨狀肌,兩塊肌肉緊密相鄰,且梨狀肌有小部分被臀中肌所覆蓋。
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臀中肌症候群經常與梨狀肌症候群伴發,臀中肌症候群可能會擠壓牽拉梨狀肌,從而間接擠壓梨狀肌上下孔的神經血管,出現類似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所以不仔細鑑別,確實很難區分。
兩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是由於梨狀肌解剖變異或因外傷、勞損等原因引起充血、水腫、痙攣、肥厚,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以及解剖變異,引起以一側、雙側臀部酸脹、疼痛,伴大腿後側或小腿後外側放射性疼痛,甚至活動受限等為主的臨床症候群。查體在梨狀肌的解剖部位可以觸到梭形、臘腸狀的塊狀物。
臀中肌症候群
臀中肌症候群,也稱為臀中肌勞損,是發生於臀中肌的肌筋膜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如行走、下蹲、彎腰等動作或突然改變體位引起臀中肌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臨床表現為臀部疼痛,深夜、晨起、活動之初疼痛,勞累、寒冷、潮溼時加重;局部可觸及激痛點或痛性筋束,按壓激痛點或痛性筋束時可複製與平時相似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
位置相近,症狀也相近,這要如何區分呢?
臀中肌症候群無根性刺激症狀,所以沒有真正的放射痛。直腿抬高實驗局限於臀部痛,小腿的神經系統檢查陰性。在臀中肌附著區域,可觸及臀中肌呈條索狀痙攣。
而梨狀肌症候群在屈髖位抗阻力主動外旋可誘發疼痛。壓痛位置也較臀中肌位置低,且梨狀肌可觸及條索狀塊物。在咳嗽、解便、噴嚏等腹內壓增高時下肢放射性痛麻會加劇。除此之外,梨狀肌症候群有神經根刺激症狀,臀部疼痛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向大腿後側或小腿後外側放射。且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在60°以下疼痛明顯,超過60°時疼痛卻反而減輕。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對於臀中肌症候群的治療方法,患病時間短,病情較輕的患者一般採用推拿手法(常配合中藥燻洗),但是推拿手法對於情況嚴重的患者效果有限;而局部封閉簡便易行、痛苦少,是治療臀中肌症候群的臨床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治療臀中肌症候群的還有針灸、小針刀療法、牽引等,各個方法各有利弊,需要靈活選擇。
對於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方法,之前講過很多,感興趣的可以通過以下文章了解一下。
你久治不愈的坐骨神經痛,很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在作怪
梨狀肌症候群和臀中肌症候群還可以怎樣區分?
歡迎您的分享~
參考文獻
金光一,衛四來.臀中肌症候群病理、診斷及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11,25(10):21-22
徐輝,王春利,倪伯青.綜合治療臀中肌症候群413例[J]. 光明中醫,2011,26(5):992-993
桂柯科,尹望平.梨狀肌症候群的診治進展[J].上海醫學,2011,34(12):977
編輯:申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