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縣大將中學課改小記 【時間:2020年09月16日】【來源:廣西日報】【作者:唐正芳】【編輯:鄧達】
廣西日報記者 唐正芳
不同的東西往下落有何區別?物理老師許宗森在講到「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時,讓一名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演示「羽毛與金屬片在玻璃管中有空氣時的下落」的實驗情況,而他站在旁邊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為什麼羽毛和金屬片下落的速度不一樣,學生很快明白了其中道理;什麼是橢圓?老師李榮泉從大家熟悉的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入手,還讓學生現場切下圓蘿蔔片、展示陽光下的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學生立即對橢圓有了直觀的了解……
這是平南縣大將中學自2018年初課改後,其中的兩堂物理和地理課的一個環節。
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阻礙了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為此,平南縣大將中學在學習、借鑑全國先進名校先進課改經驗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總結、提煉出「六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觀察能力,也轉變了老師的教學方法,學校因此走上了名校發展之路。
記者了解到,在課改後40分鐘的一堂課中,絕大部分時間留給了學生,老師只是「導演」,學生才是真正的「主演」。老師梁英芳認為:「這個模式有效地促進了老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互動。」老師李杏歡認為,其核心理念是「探究學習」,即學生在老師引導前自學,產生的疑惑再由老師啟發點撥,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通過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小組評等方式,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為什麼現實中只有拱橋而沒凹橋?為什麼在高山上飯總是煮不熟?物理老師吳達通將生活中看到或遇到的疑惑擺出來,和學生一起探究超重、失重及大氣壓強的科學原理,引發了學生們強烈的探究興趣;政治老師廖華忠擅長問題設計,他認為課改的重要衡量標準應該是「為思而問」,扶貧攻堅如何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中國共產黨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貧工作?他認為,這樣的提問題既提高了知識的整合度,也給學生留下了充足的探究內容。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英語老師麥超深有感觸:「小組討論時,我不再像以前一直站在講臺上,而是走到學生之間來回穿插,看他們在討論中有什麼難題,隨時答疑解惑並和他們互動。現在發現,我和學生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了。學生變化更大,比如上臺點評的同學,他們站姿正、聲音亮、有激情、思路清,好像一位位小老師。」
課改兩年來,獲益最大的是學生。九年級04班學生陳燕玲說:「以前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就愛開小差甚至打瞌睡。現在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後分組大家一起討論,有時還會爭得面紅耳赤,感覺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還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曾立炎的家長彭櫟文也認為,發現這兩年孩子有了較大的變化,膽子大了,講話也越來越有條理了。
在9月10日該校成立20周年慶典上,貴港市有關領導評價平南縣大將中學「勇於創新,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把學校辦成了探索知識的學園,生動活潑的樂園」。據悉,該校建校20年來,累計接收5萬多名學生,向全國高等院校輸送了3萬多名大學生,先後安置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為政府減少了5億多元辦學經費。
【來源:廣西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