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時候,因為我國受到疫情的影響,對很多行業都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人們的消費欲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短期內人們無法消費,比如聚會、旅遊、餐飲等等。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等到疫情控制住了之後,大多數人就會開始瘋狂消費。
所謂「報復性消費」就是指在某個特殊的時期或者場合限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當這種限制一旦被放開的時候,人們就會出現瘋狂的消費。比如說很多人在每年的電商購物節之前,都會將很多心儀的商品加入購物車,然後靜靜地等待雙十一,六一八的到來。
這個等待過程就是消費被限制的過程,等到購物節到來的那天,便會開啟瘋狂購物,將積壓在購物車中的各種心儀商品全部都付款買回家,每年的各種電商購物節其實就可以稱得上「報復性消費」,瘋狂的買買買,不斷地消費就是最好的證據。
而此次在疫情期間對人們的消費欲望當然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推測下半年國內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的現象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下半年早已開啟,似乎「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出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報復性消費還會不會來呢?
總體來說,整個社會的消費品零售額在復工之後還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這主要和大部分人的消費欲望低下有一定的關係。現在很多人買衣服,或者為家裡添置大件,或者和同事一起聚餐等等都會下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便宜的店。
其實在「非典」之後我國出現了報復性消費,在2003年非典之後,我國的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重新回歸了正軌,並且還呈現出了上升的趨勢。當時各行各業出現的大幅度反彈增長,給很多經歷過的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當下的疫情其實和當初的非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全球局勢的改變,當初的非典影響力沒有當下疫情的影響力大。如今疫情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對全球的供應鏈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我國一直是出口大國,自然會對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今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做不到獨善其身,疫情的出現對全球經濟都造成的一定的影響。雖然我國在疫情方面處理果斷,在很短時間內就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疫情依舊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3月份之後我國開始逐漸復工復產,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復工了或者是重新找到了工作,可是收入情況,還無法達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因為收入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水平自然就會降低,消費欲望也會大不如前,自然就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表示,在之後的兩個季度裡面消費水平會有所增長,尤其是在汽車領域的增長會非常明顯,但是消費的增速並不會超過GDP的增速,也就是說下半年不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這主要就是因為在前兩個季度的時候,中國大多數居民都是依靠儲蓄來度過難關的。
所以即使在當前收入恢復增長的情況下,居民也不會將錢全部花掉,而更多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將上半年所花費掉的積蓄先補充上,等到儲蓄水平達到了疫情之前的狀態,他們才會去考慮消費。此次疫情也讓很多人有了危機意識,所以適當地存點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了。
疫情的出現對旅遊以及影視行業的衝擊更加明顯,因為疫情過後很多人都想要出去散散心所以都想著去旅遊,這就會導致各個旅遊景點出現大量的流動人口。雖然對恢復經濟有利,但是會產生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很多旅遊景點在開放之後又主動關停了。
還有就是電影院同樣是一個會聚集大量人群的地方,而且電影院還是一個比較密閉的環境,同樣有不少電影院剛剛開放沒幾天又再次關停了。因為旅遊業以及電影院全面開放的時間比較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面也抑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了。
雖然居民收入在增加但是很多人依舊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以及人們危機意識的加強,很多行業全面開放的滯後性等等,都使得下半年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你覺得報復性消費還會出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