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劉強東搶在馬雲前面實現了赴美上市,六年後,螞蟻集團奪得先機並一路順風順水地走完了所有註冊程序,正當數萬員工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時,這場有史以來融資規模最大的IPO,在登陸科創板與港股前夜突因創始人的不當言論被緊急叫停。
幾乎毫無懸念,晚於螞蟻集團兩周提交IPO招股書的京東數科,但很可能後來居上,成為科創板金融科技第一股,真是造化弄人。
01
從電商殺到金融科技
人們常說,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在許多領域都存在奇妙的雙子星現象,飲料行業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快餐界有麥當勞、肯德基,日化產業有寶潔與聯合利華,外賣圈是美團、餓了麼的天下。在拼多多斜刺裡殺出之前,阿里、京東一直被公認為中國最大的兩個電商平臺,京東數科與螞蟻集團系這種競爭的延續。
根據天眼查APP,螞蟻集團前身即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由阿里於2004年12月設立,彼時,「萬能的淘寶」剛剛成立。因買家與賣家難以建立信任關係,瞄準這一痛點的支付寶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廣泛歡迎。在捍衛自己的江湖地位後,支付寶像一條八爪魚,不斷延伸自己的觸角,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螞蟻帝國,地位僅次於阿里巴巴,是馬雲手裡的第二張王牌。
京東數科同樣也始於京東商城的支付版塊,唯一不同的是,該公司的歷史要晚得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京東的支付都依靠第三方,支付寶甚至也曾是其中之一,直到2012年9月,劉強東才成立了京東數科的前身----北京尚博廣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尚博廣益問世後,第一項使命就是收購網銀在線,劉強東親自出任法人代表一職,可見,長期受制於他人的京東從一開始就對京東寄予厚望。
一年後,尚博廣益方正式以京東金融名義運作,來得晚不代表水平弱,這個遲到的玩家很快就展現出了不一樣的地方。
2013年12月,京東金融推出了京東的首個供應鏈金融產品「京保貝」,憑藉秒級放款、隨借隨還、按天計息,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等優點,「京保貝」迅速成為一大爆款產品。
兩個月後,京東金融更是推出了國內首個網際網路信用支付產品「白條」,讓大家刮目相看,並成為各大競爭對手模仿的對象,較螞蟻集團的同類產品「花唄」整整早了一年。
幾乎與此同時,劉強東又上線了以「小金庫」為代表的一站式創新理財服務。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產品不僅深深吸引了用戶,也讓各種資本聞風而動。
2016年1月,京東金融完成了A輪融資,總金額66.5億元,投後估值475億元,首輪融資即獲得了嘉實投資、紅杉資本、中國太平、經緯中國、中信資本、華興資本等近20家知名投資機構的追捧。
待到2018年7月B輪融資時,京東金融的估值已經激增至1300億元,金主亦以清一色的國資背景資本為主,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四大「中」字頭佔八成,融資金額約為130億。同年11月,京東金融品牌正式升級,進入京東數科時代。
02
路徑選擇的分野
一個人的成就並不總是取決於自己的努力,有個「好爸爸」很重要,京東數科確實很拼,但這種努力無法彌補出身上的不足。
在支付寶獨立前一年的2013年,阿里下屬的「中國零售平臺」交易總額(GMV)為15420億元,已經遠超eBay和亞馬遜,高居全球第一,全年達成了大約有113億筆交易。淘寶和天貓的活躍買家數超過2.31億。同一年,京東的GMV為1255億元,活躍用戶數已達到4740萬人,分別是主要競爭對手的8%、20.5%。
在母體龐大用戶規模的加持下,螞蟻集團一落地就坐擁一座金礦,即使不動任何腦子,光是販賣這些資源就夠吃香喝辣,事實上,馬雲也正是做的。
早前,螞蟻集團確實也盯著蠅頭小利,收入主要來自於提供支付通道而收取的一點手續費,但很快發現了另一個生錢之道:借雞生蛋,花唄、借唄等就是這樣的蛋。在推出「花唄」、「借唄」之初,螞蟻集團主要通過旗下的網商銀行、小貸公司向用戶提供授信額度,但限於政策,規模很有限。
後來,螞蟻集團終於找到了捷徑,與傳統銀行、信託公司等各類金主合作,後者提供資金,但只參與少量分成,或者將「花唄」、「借唄」進行資產證券化打包到資本市場進行售賣,利用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槓桿,螞蟻集團將原本不起眼的支付做成了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賺錢的生意。不過,這使得馬雲標榜的金融科技大大注水,幾乎等同於放貸,當然,你也可以用冠冕堂皇一點的說法:助貸。
有人計算過,螞蟻集團只出兩塊錢的本金,就能通過各種金融槓桿手段放出100塊錢的債,所獲利息卻高達18%的利息,即前期投兩塊錢,每年就能穩掙18塊錢。這也正是該公司在短短五年間估值從2600億元直線飆升至21000億的秘密。
京東數科就不一樣了。
早在2015年10月,京東數科也曾想大力推廣助貸產品,在業內首次提出了「金融科技」定位,希望為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推動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整體向「金融科技」升級,結果發現用戶規模太小了,一個助貸根本不足以支撐未來,劉強東不得不帶著它走向了另一條道路,轉向通過網際網路軟硬體、網絡通信、物聯網、AI、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將物理世界的多維信息以及產業知識數位化,以數字連接打通線上與線下。
因此,在京東數科,我們既可看到一長串的金融機構,又能看到,智能城市作業系統、機房巡檢機器人、鐵路巡檢機器人、掛軌巡檢機器人、室內運送機器人、商業服務機器人、可穿戴仿生手、智臻鏈BaaS平臺等產品。在劉強東看來,這都是數字科技的一部分。
今天,京東數科除了服務金融機構,同時也覆蓋商戶與企業、政府及其他客戶,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金融科技、智能城市、智能營銷等方面都有較深入的布局。
招股書中的數據也印證了一切。螞蟻集團收入來源於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數字金融科技平臺、創新業務及其他,得益於「助貸」業務的飆升,2017年,數字金融科技平臺在全部營收中佔比44%,到了今年上半年,該部分佔比已經提高到了63%,絕對值更是高達460億元,相當於2017年全年的159%,同時也是京東數科今年上半年營收的447%。
儘管螞蟻集團在今年7月將沿用了6年多的螞蟻金服這個名字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試圖在外界加強科技屬性,實際上,它的金融屬性遠大於科技屬性。
就這樣,一家在金融道路上越走越遠,一家在科技方面越爬越高。
03
劉強東能否奪得科創板金融科技第一股
螞蟻集團的暴利一度讓許多人豔羨不已。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該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54億元、857.2億元、1206.2億元和725.3億元,2017年度至2019年度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5.8%,淨利潤分別為82.1億元、21.6億元、180.7億元和219億元。
在前者面前,京東數科幾乎沒什麼存在感,同期營業收入分別為90.7億元、136.2億元、182億元及103.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8.2億元、1.3億元、7.9億元及-6.7億元,京東數科的營收大約為螞蟻集團的15%左右,雙方的淨利潤差距更是懸殊巨大。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螞蟻集團在大快朵頤金融的碩果時,不料也在從此埋下了禍根,過分留戀金融灰色地帶並非什麼好事。
今年7月,馬雲拋棄沿用了6年多的螞蟻金服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時,部分人覺得很不解,只有知情人士才知道,這位中國首富除了希望在上市時獲得一個比較好的市盈率外,還重要的考量在於弱化螞蟻集團的金融屬性,轉而加強科技屬性,但一切為時已晚。
在螞蟻集團離上市就差臨門一腳的時候,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聯合約談了馬雲、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CEO胡曉明,一番暴風驟雨之後,已經布置好了上市敲鐘會場的螞蟻集團先後被上交所、港交所宣布暫緩上市。
當螞蟻集團處於風口浪尖時,京東數科卻穩坐釣魚臺,沒有受到太多波及,從業務布局上看,後者明顯好於前者。
2017-2019年及今年上半年,京東數科金融機構數位化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為15億元、33億元、62.2億元及42.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24%、34%及41%,商戶與企業數位化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為73億元、100.2億元、109.2億元及54.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1%、73.6%、60%及52%,政府及其他客戶數位化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為0.7億元、1.5億元、8.4億元及5.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8%、1.1%、4.6%及5.6%。三架馬車齊頭並進的格局還是非常明顯的。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機構數位化解決方案收入也不是都來自助貸,向金融機構輸出智能風控能力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京東數科通過智能風控解決方案、數據中臺解決方案、智策運營解決方案正在讓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享受到更多的金融科技便利。
那麼,劉強東會再次壓倒馬雲,奪得科創板金融科技第一股嗎?現在看來,他的勝算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