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楚楚 GQ報導
隨著幾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課堂視頻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羅翔,這位刑法學教授的名字今年走進了大眾視野。他是今年《智族GQ》的「年度理性聲音」。面對這個時代對他而言過剩的名利泡沫, 羅翔為自己選擇了這樣的定位:做古老先賢智慧的「傳聲筒」,也做聽眾對公平和正義的嚮往的「回聲收集者」。
···············
羅翔拖著一隻行李箱出現在了《智族GQ》年度人物的拍攝現場。像許多上了年紀的男性,他高瘦的身段略不相稱地中段發福。完成上午在北京的拍攝,他下午就將趕去上海參加活動,這已經是他這周第二次往返於上海與北京。
自去年有網友將他在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課堂上的授課視頻剪輯發布後,羅翔的講授方式迅速走紅網絡。一張藍色簡陋幕布、一張小桌與桌上的保溫杯,就構成了他的線上法律課。按下播放鍵,滿屏跳出的彈幕彰顯了這位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課堂所受的熱烈歡迎。
在他的課堂彈幕上,經常可見關於「張三」的調侃——「張三」是羅翔的案件解析裡犯案者的代名詞,他是法外狂徒,釋放的是「人內心的惡魔」。而對於羅翔自己,觀眾戲稱他「法內狂徒」,羅翔毫不諱言人心中的欲望,但他更強調那股「讓內心的幽暗不至於越過堤壩」的力量。
他總是「以一般人的視角而不是聖人視角看問題」的觀點來解析案件。他講「糞坑案」,一個婦女在遭遇歹徒強暴時將其推進糞坑,這時歹徒試圖往上爬......講到這裡,羅翔提出一個問題,她可不可以用腳把他踹下去?這屬於正當防衛還是事後防衛?
隨後他給出自己的意見:「我踩四腳,還得拿塊磚往他頭上砸。」彈幕猛地增多一倍,歡呼起來。
他談收買被拐賣的婦女罪,用「買一個婦女和買一隻熊貓誰判更重」舉例子,現在,買一個婦女在沒有其他特殊情節的情況下,最重只能判3年(而買只熊貓至少判10年以上),甚至在過去還有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但是法律也在不斷地進步,一個突出的體現就是免責條款的取消。「我們在現實中永遠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但這不代表完美的『圓』不存在,它是我們前進的方向。」他提到。
今年3月,羅翔受邀在B站開設了自己的帳號,短短兩天漲粉百萬。現在,他是B站的第二個千萬級UP主,正式走上了一條「網絡普法的道路 」。對於當前的選擇,他說,「只是順勢而為」。「我想,如果是孔夫子、蘇格拉底活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他們難道會拒絕短視頻嗎?孔老夫子說有教無類,那我想真正的教育要去向每個願意受教的心靈去訴說。」
但這位43歲的教師顯然還未做好將自己全身心暴露在鎂光燈下的準備。他正在適應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一個人的話語被傳播、覆蓋得更廣之後,如何更加審慎地發聲。今年,他花了很多時間跟自己對話,在各個時刻將自己拉下虛榮心的高臺。我們請他聊一個2020年的年度時刻,他選擇了「與虛榮心作戰」。
當他在攝影鏡頭前站好,現場發出一片喧譁,「老師有一米九五嗎?」
「沒有沒有,是鞋子高。」他抬起腳看看,又正視鏡頭,「而且今天頭髮(被髮型師)做高了幾釐米。」
以下是他的自述。
與虛榮心作戰
今年9月,教師節之後的一個夜晚,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吃了頓飯。飯後我陪一個朋友站在路邊打車,馬路旁有個學生看見我便要籤名,接著好幾個學生圍上來,我就給每個同學都籤了名。結束後,我朋友給我甩出一句話,「你現在很享受這種虛榮啊。」
朋友說完那句話之後就坐上車走了。轉身回酒店的路上,我內心劇烈地起伏。聽見那句話的一瞬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隨後覺得朋友說得很對。
我發現自己言行不一致了。明明聲稱抵制虛榮,卻又經常跟虛榮合作。
現在,我經常這樣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將有人來找你籤名這種事情當做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實現。在這樣的時代裡,你所擁有的很多時候都是水分,就像海綿一樣,看著很重,擠一擠,水全出來了。
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大家看重的其實並不是我個人,而是我所傳授的那些人類偉大先賢的教養,榮光歸於他們。你只是一個講授者,一個二道販子。你會在大街上被認出來,只是因為你的講授釋放出了人們內心對公平和正義的嚮往,於是大家因為對公平和正義的嚮往,把這個你不配有的掌聲投射於你身上。在那麼多引起關注的公共事件裡,我們的每一次憤怒都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正義。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正義,你憑什麼憤怒呢?只是,我們不要幻想在這個世界建立人間天堂,我們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當然這並不代表完美的圓不存在。
在某種意義上,我就相當於一個收集回聲的裝置,通過我這個裝置,他們聽到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並感動於他們內心的東西——一種千百年來人們所希望去追求的一些東西。
所以真正應該去鼓掌,去讚美的是那些人類千百年來傳承的一些信念、智慧。當你陶醉於你這個個體,你就會發現很荒謬,因為你本身不過是這些東西的一個容器罷了。
因此我時常在警惕,包括現在接受你的採訪。每一次採訪,我都要反思人們為什麼採訪我,是因為我特別優秀嗎?不是。
我外公10年前臨終的時候給我們留下一封遺書,第一句話就是「你當自卑視己,切勿狂妄自大」。
的確,我年輕時候的狀態是非常自大的。讀到那封信的時候,正是我進入學校執教的第五年。剛開始進入社會,大家都是非常名利導向的,在學校,大家最看重的可能就是職稱,我記得自己當時非常的努力,整個人生的目標都朝向這了。前兩次評職稱,每次我都志在必得,結果都沒有成功。
到第三年,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我外公剛剛過世,學校又開始了這種評比,那一年我已經放下這件事了——結果我發現,當你已經沒有任何欲求的時候,機會反而向你砸來。後來,我又遇到了許多的挫折,就這樣讓我一點點兒從狂妄自大中走出來,然後找到一種(介乎隔絕與迎合之間的)中間狀態,一種有分寸的合乎中道。
我當年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面臨著像阿克頓勳爵說的四大挑戰:對極度權力的渴望,對貧富不均的憎惡,對人間天堂烏託邦的嚮往,以及將自由和放縱混為一談。
那時候也接觸過很多「泡沫哲學」,比如:人生沒有意義,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人要及時行樂。再比如: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嘛,只要我開心,我管你幹嗎呢?今天我們到處也充斥著這樣的觀念,年輕人依然以這种放縱來彰顯自己的自由,但我覺得這恰恰表明我們是不自由的。
在今天的時代節奏裡,我們所獲的知識比過去多多了,人也因而越來越不能確定方向,越來越虛無,因此我們就更需要有一種定見,在不斷變遷的社會中、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出一種相對確定的東西。
這個採訪結束,我馬上要去出差參加活動。今天你擁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影響力,那麼這些影響力如何能夠不被濫用,如何不會被自己內心那種蠢蠢欲動的幽暗給釋放,這是我時刻需要去警惕的。
2020 年,我意外地拿到了一個聚光燈下的劇本,也感到了有一些沉重。只是一隻無形的大手把你託舉起來,至於這隻無形的大手會把你帶到何方,你也不知道。只是在被託舉的時候,你得做好該做的事情,並從容地接受未來將要下場的命運。
採訪、撰文:劉楚楚
編輯:李純
攝影、藝術指導:許闖
創意、策劃:Max Li
美術總監:區楊
時裝副總監:Ruiqi Wu
明星編輯:楊帆
時裝編輯:Lillie Zhou、Steven Sun
化妝、髮型:錢彼得
製片:楊德媛
攝影助理:TrunkStudio
原標題:《羅翔:與虛榮心作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