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021-02-13 開車讀書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的研究歷史源遠流長,宋元之後,《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著作源源不斷出現。2004年,北京師範大學的韓兆琦教授集十年之功,出版了800多萬字的《史記箋證》,這套書的出版,標誌著中國專家對於《史記》一書的研究,走到了世界最前沿。

《史記》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作者司馬遷(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7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從董仲舒學《春秋》,從孔安國學《尚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淵博,曾「學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名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史記·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留侯世家》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主講人簡介

韓兆琦,1933年出生。195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1962年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其後長期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曾多次受邀在鳳凰衛視中文臺、北京電視臺等做《史記》專題講座。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
  • 【學科故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陵事親孝, 與士信, 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 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 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 讀《史記》有感
    今年寒假,我在家裡讀了一本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巨著——《史記》。讀完後,我感慨萬分。《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用豐富的體例完備地記敘了「上至上古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語言生動精練、文字意蘊深刻,人物形象鮮明,讀起來優美流暢,朗朗上口,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非凡的地位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讀《史記》1
    之後開始讀《史記》,再次醒悟刻板印象害人不淺。我所說的刻板印象,不是對某人、某事,而是對一類書。這類書就是熱火朝天的國學典籍。就如同被國人無數次翻炒的諸子百家,聽多了自然不願意花更多心思了解。總也忍不住鄙夷:仁義禮智信,說來說去不就是那一套嗎?《史記》也在我的刻板印象範圍內。
  • 《史記》經典的9句名言,句句經典,古人智慧值得收藏!
    讀歷史,繞不開《史記》。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或是名人推薦,必有《史記》。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這裡整理一些史記中20句經典名言分享給大家。今天,聞道歷史觀挑出《史記》中的9句經典,如果你讀懂,一定受益終生。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 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之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9]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 品《史記》悟人生
    石磊/繪《史記》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所描寫、記載的很多歷史人物,都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僅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紀傳體的體裁形式加上太史公高超的文學造詣,將歷史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史記》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所描寫、記載的許多歷史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每個人品讀《史記》感悟都不一樣,收穫也各不相同。
  • 《史記》10大名句,充滿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不僅在中國史學上佔有重要地位,更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
  • 《史記》中的8則經典名言,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1.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 千古絕唱,司馬遷為什麼創作《史記》?且看太史公自序怎麼說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句我們從小就習得的至理名言,至今讀來,仍然有一種生命的厚重感。司馬遷遭受酷刑卻依然忍受恥辱和痛苦,完成了這本歷史巨作——《史記》。
  • 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嗎?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紀傳體通史的代表作。
  • 《史記》:「宮刑」後,司馬遷的精神支柱
    我是燕子,您是不是很久沒看書了,或是忙於工作之不能,亦或是不知道看什麼,那關注我吧!我們一起讀好書。《史記》剛寫成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司馬遷把手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因此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便稱《太史公書》或《史記》。
  • 海昏侯墓出土原始《史記》,解開史書之謎:史記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一部部歷史典籍之於中國文化體系的意義,就像《聖經》之於西方文明的意義。中國人的「聖經」,非史書莫屬,而《史記》在中國史書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 為太史公牛馬走的司馬遷的命運與他的史家之絕唱
    談及司馬遷,多少人投以大加讚賞的點評,若無司馬遷,中華上古幾千年仿佛如徹夜一般,如任人塗抹一般加以是非的評論,而且基於當時的年代,能做到和做得那麼完美的,只有司馬遷一人。所以不論是成就上還是作品上,他的功勞無可厚非的豐厚,他配得上也稱得起。
  • 家有學生,你有什麼理由不讀《史記》
    當然有,那就是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國史之神《史記》。首先在史學方面,《史記》作為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以畫人的視角敘史,人物栩栩如生,史事精彩紛呈,它是正史鼻祖,創立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五體」體裁。後世大部分的史書都沿襲它紀傳體的體例,所有史書的內容都或多或少受到它重要的影響。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歷來受到眾多讀者追捧,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天就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為大家詳解,《史記》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讀深思之處。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 【家風 家訓 家規】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之司馬談《命子遷》
    由於責任心極強,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說:「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餘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並認為,「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
  • 秦漢流光——司馬遷著《史記》
    字子長,他似乎就是為《史記》而生。其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他「少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漢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徵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紮實的家學,豐富的經歷,為他繼承父命,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史記》聞名於世,作者司馬遷的去向卻成謎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史記》的高度評價,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廣傳於世,從側面也證明了它的價值。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史記》也成就了司馬遷,使他成為聞名於世的人物。然而,司馬遷在完成《史記》後,仿佛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謎。
  • 2020中考語文文學常識歸納之作者作品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