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這是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以來,國家級五大「金課」首次一併亮相。
在這5118門課程中,不僅有經過兩個教學周期檢驗的新認定課程,還將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也一併納入了名單。
根據南方教育智庫統計,除原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外,廣東共有29所高校的197門課程入選,覆蓋線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和社會實踐共五大一流課程。
從總數上看,華南理工大學和暨南大學均有27門入選,成為全省並列第一,位居全國20強,展現了不俗的本科教學水平。
華南師範大學(24門)、中山大學(20門)、華南農業大學(18門)、南方醫科大學(14門)、深圳大學(12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8門)、廣州大學(6門)、廣東工業大學(6門)入選課程數位居全省第3至10位。
從全國來看,此次推出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要有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課程質量高。一大批兩院院士、國家傑青踴躍參與一流課程建設。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等知名學者領銜建設的課程也出現在名單中。
在廣東,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大學教授張景中負責的《動態幾何》,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關鍵環節虛擬仿真實驗》等課程也入選。
二是課程類型多樣。既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也有公共基礎課、通識課、思想政治課;既有理論課,也有實驗課、社會實踐課。例如社會實踐課程華南理工大學成為最大贏家,《智慧機器人創新實踐》《數字系統創意設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3門課程入選。
三是參與範圍廣。首批一流課程來自639所本科院校,既有「雙一流」高校課程,也有大量地方高校的特色課程,實現了所有本科專業類全覆蓋,積極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廣泛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國家、行業、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廣東既有老牌「雙一流」高校多門課程入選,也有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等民辦高校、嶺南師範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地方高校展現出辦學特色。
四是示範效應強。課程突出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課程建設新理念與各學科專業的結合,有效推動優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共享。
教育部通知指出,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要將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納入「十四五」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加快建設與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相適應、與新技術相融合、與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相配套的教育教學管理政策和機制,注重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應用優秀案例的推廣,以「學習革命」推動「質量革命」向縱深發展。
同時,這些「金課」在公布之日起5年內,未能按照各類課程要求開放共享或持續建設的課程,將取消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資格。
【記者】姚瑤
【出品】南方教育智庫
【作者】 姚瑤
廣東教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