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2020年1月6日消息:1月6日,2020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2019年的民航工作,並提出了2020年全國民航工作的八大重點。
重點一:全力防控安全風險
從嚴格排查隱患做起,保持安全隱患零容忍高壓態勢,對影響民航安全運行的苗頭性問題要露頭就打,堅決遏制小問題演變成大風險,確保各項安全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從體制機制、系統建設、科技手段等方面著手,真正把安全基礎打牢夯實。充分發揮安全管理體系(SMS)效能,建立健全信息管理、隱患排查、風險管控、治理措施評估及跟蹤驗證機制,真正將風險防控融入日常管理、日常運行。
建立完善「三基」建設長效機制,真正把安全從業人員作風建設落實到平時養成上。
把好初始適航審定關,做好持續適航監管,堅決拒絕存在設計製造隱患的航空器進入中國運行。
把好運輸航空公司設立關、運力引進關、人員疲勞關、容量評估關,真正做到風險防控關口前移。
深化監管模式改革,實施精準監管,真正提升安全監管效能。深入推進企業法定自查,提升企業自律水平,切實增強企業履行安全主體責任的能力,落實各級值班領導持證上崗要求。
推進新技術與民航安全治理深度融合,加強安全數據信息的開發利用,真正向科技要安全。
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真正把對生命、規章、職責的敬畏融入制度、化為責任、落到日常。
重點二:全力滿足發展需求
2020年行業發展主要預期指標是:運輸總周轉量1390億噸公裡,旅客運輸量7.1億人次、貨郵運輸量76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5%、7.6%和1.3%,起降架次增長控制在6%左右。
增強資源保障能力。以《四型機場建設行動綱要》為牽引,以四型機場示範項目創建為抓手,積極推動以建設、運營、安全、服務、治理和網絡布局「六個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機場體系建設。
圍繞建設北京「一市兩場雙樞紐」,著力打造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新國門」,樹立「四型機場」標杆;推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提質增效、「再造國門」。
推進「四強空管」建設,完善民航管制中心布局,推進重點地區空域優化,打通東部海上航線,推進京廣大通道全線貫通。進一步縮小管制運行間隔,加速空中交通流量。
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科學把控運行總量,區別對待高密度機場與中小機場、骨幹航路與小流量航線、繁忙時段與非繁忙時段,結合各地區實際運行品質表現和保障資源能力,實施差異化航班時刻供給與配置措施,做到「運行總量精準控、航班時刻精細調」,不搞一刀切。
研究建立國家空域系統容量與流量量化評估模型,為機場、空域規劃與機隊、航線網絡規劃充分銜接提供支撐。
優化航空公司分公司設立條件。
推進航權、時刻、預先飛行計劃「數據融合、一網通辦」,加快建設全國航班時刻管理平臺。
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服務公司的原則,制定完善各航班時刻協調機場時刻分配細則。
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完善航班時刻二級市場交換、轉讓和共同經營機制,在不突破時刻總量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讓每一個稀缺的時刻都儘可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補齊航空物流短板。認真落實《關於促進航空物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深入研究航空貨運發展的規律,探索實施客貨分類管理,簡化國內貨運航權審批,實施航班備案制。
放寬國際貨運航權管理,擴大一類國際貨運航線頒發國家經營許可範圍,增強企業「出海」經營活力。研究晚間部分時段貨運時刻不計入控總量範圍、支持貨運航班使用部分機場白天時刻的政策措施。
優化貨運高峰期臨時加班審批政策。
加快推進鄂州貨運樞紐建設。
全面實施鄭州機場航空電子貨運試點。
加快推進航空電子貨運業務標準和數據標準建設,實現海關監管與民航各環節之間標準融合、信息互通,推進航空物流無紙化流轉.
支持國產民機發展。加快建成適航審定運行管理系統,提高審定效率,為國產民機提供高質量審定服務。
推進C919、AG600.新舟700、Z15、CJ-1000A發動機等審定項目,做好C919飛機和AC352直升機型號評審工作。
繼續支持ARJ21-700新舟系列飛機等國產航空產品取得國外認可。研究制定ARJ21飛機運營保障相關政策。
鼓勵國內機場在廊橋選裝和購買客梯車時充分考慮國產民機保障需求。
重點三:全力優化服務品質
優化航班正常工作機制。鞏固機場運管委建設成效,落實「領導到場、當面會商、協同決策、聯動落實」的閉環運行模式,推動運管委在航班運行保障中發揮更大作用。
進一步完善機場協同決策(A-CDM)系統,運行數據共享覆蓋所有千萬級以上機場和全部國內運輸公司,不斷提高航班運行協同水平和運行效率。
優化航班正常考核機制,使考核指標、調控措施更加科學、更有針對性。
2020年,國內客運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穩定在80%以上,全國千萬級以上機場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發航班正常率力爭達到85%。
鞏固前期服務舉措成效。推廣RFID行李跟蹤系統廣泛使用、連接成網,逐步建成覆蓋全國的民航行李跟蹤系統。
推廣「中轉通」等服務信息產品,豐富線上線下中轉服務功能,優化國際通程航班業務模式,深入推進國際旅客中轉行李直掛服務,使中轉更順暢、更便捷、更有保障。
進一步提升機上餐食服務水平,分時段、分航程細化優化標準,定期開展並發布航空公司服務質量評價,將機上餐食服務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優化12326諮詢投訴平臺功能,開發手機APP,優化投訴管理程序,提升投訴管理水平。
繼續探索開展基本航空服務試點,推動基本航空課題研究成果政策轉化,讓更多邊遠地區群眾能夠乘坐飛機出行。
推出提升旅客體驗新舉措。推動全國機場旅客共用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智慧機場向系統性、整體性發展,實現「一個APP走遍全國機場」。
建立民航旅客遺失物品全國統一查詢平臺,實現航空公司、機場遺失物品信息共享互通,為旅客提供「一站式」失物招領信息服務。
推進民航與高鐵、城軌、地鐵、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的聯運業務,擴大「一站式購票」範圍,推動安檢流程優化,提升旅客綜合交通換乘體驗。
在有條件的國際機場推廣出境旅客海關查驗、民航安檢「一機雙屏」、「一次過檢」模式,實現「無感通關」。
加強特殊旅客關愛,推進行動不便旅客出行服務立法工作,進一步優化無障礙環境,完善特殊旅客服務設施設備,努力讓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旅客都能享受便捷的民航服務。
重點四:全力深化民航改革
推進各項政策舉措有機銜接。堅持「1+10+N」改革工作總體框架,將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行業內外重點意見建議整體納入改革方案。
堅持針對重點改革任務設立專項工作小組的工作模式,確保推進改革協同高效。
注重各項改革措施有機銜接、相互支撐,形成目標一致、行動同向、效果共振的工作格局。
注重運用改革成果完善制度體系,通過建章立制鞏固改革成效,把深化民航改革的目標聚焦到推進民航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來。
推動一批重點任務取得突破。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在全力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的基礎上,聚焦民航強國建設「轉段進階」新目標,準確把握「十四五」期間民航發展所處歷史方位,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統籌兼顧、系統謀劃,高水平編制好「十四五」規劃。
整合行業規劃資源,做強行業規劃機構,全面提升行業規划水平。
加大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推進通航法規體系重構,做實「分類管理」,進一步降低通航企業運營的制度性成本。
取消「非經營性通用航空活動登記核准」行政許可,實施備案管理。在國家、軍隊、地方中發揮橋梁作用,協同推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構建新型空域管理模式。
支持大型城市「1+N」通用機場建設模式,支持地方政府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備常設口岸功能的通用機場。
鼓勵支線機場增強對通航業務服務功能,加快完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保障通用航空飛得起來、飛得順暢。堅持審慎包容監管,扶持無人機新業態在通用航空領域的應用。
全面落實「加壓、減負、撐腰、充電」要求。把基層監管機構和能力建設作為完善民航治理體系、提升民航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針對各監管局反映的129個需求,制定切實可行、有效管用的措施,切實加強監察員資質能力建設,改善監管一線履職盡責的條件和環境。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強績效評價和績效運行監控結果的應用,著力發揮預算績效導向作用。
優化市場環境,繼續深化價格改革,完善價格調控機制;研究出臺機場特許經營權管理政策。
穩步推進局屬國有企業改革,按照政企分開、事企分開要求,理順民航各級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與所辦企業關係,探索公益類企業更好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改革路徑,加快推進民航高校國企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殭屍企業」處置。
推進完成中國航協、機場協會與民航局脫鉤工作,促進各協會治理規範、行為自律,加強行業指導與監管,研究出臺扶持政策,促進社會組織在行業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重點五:全力重構民航創新生態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引領。抓好民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編制,爭取在國家科技計劃體系中設立民航重點專項。
加快布局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推進民航科技創新示範區一期工程,布局建設民航科教產業園區,加強民航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能力建設,系統規劃建設民航領域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加大民航院校建設支持力度,開工建設民航大學新校區、飛行學院天府校區、上海職院浦東校區修繕等一批項目。
加強智慧民航研究,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民航應用,逐步推進無人駕駛航空融入國家空域系統。
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力度。完善民航發展基金教育養專項資金政策。
統籌完善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和人才激勵制度,在承擔科研任務、提供保障條件、加大激勵力度等方面對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團隊給予重點支持,加快培養和打造國家層面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尊重人才,尊重創新,加快提升民航科教單位內生動力。
擴大民航科教創新體系開放程度。堅持開放包容原則,進一步發揮民航科教創新攻關聯盟作用,吸納更多科技創新戰略力量。
加強民航聯合研究基金重點支持項目支持力度,拓展中科院服務網絡計劃民航領域項目規模和深度。
積極拓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渠道,鼓勵和引導探索性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積極推進關鍵裝備國產化,促進民航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
重點六:全力拓展國際航空發展空間
更加主動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帶來時刻增量的有利時機,推動與航權相對短缺國家的雙邊會談。
以「一帶一路」合作國家和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新興市場為重點,做好航權儲備。
鼓勵航空公司通過航空聯盟、代碼共享等商務合作方式拓展航線網絡,通過投資的方式克服航權障礙進入國際航空運輸市場。
鼓勵航空物流企業完善境外網絡,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
更高水平服務對外開放。配合全方位外交布局,發揮民航對外交往作用,助力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全面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政策措施,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
探索民航重點領域外資安全審查實施制度。積極參與中美經貿磋商、中歐投資協定、自貿協定談判。加大對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支持,研究在海南自貿區開放第七航權。
以提高國際中轉率為抓手,著力完善北京、上海、廣州等機場的國際樞紐功能。
更加積極參與國際民航治理。充分發揮民航安全技術國際化戰略領導小組作用,分重點有步驟推進國內成熟、先進標準國際化。
推進2010年《北京公約》和《北京議定書》審議批准。建設「一帶一路」民航國際合作平臺,轉型升級中美、中歐民航合作平臺。
深化適航國際合作,加緊推進中歐適航《技術實施程序》磋商,組織召開第三屆中歐航空安全年會。
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積極發揮民航國際化人才儲備庫作用,建立人員信息系統和在庫人員持續培養培訓機制。
重點七:全力打贏三大攻堅戰
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實防範化解民航行業重大風險10個方面38條措施,盯緊民航領域在政治、意識形態、航空安全、服務質量、經濟、資源保障、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重點風險隱患,做好風險防範預案,細化防範化解措施,提高防範化解能力。
集中力量打好脫貧攻堅戰。抓緊落實定點扶貧工作,積極統籌行業資源,精準幫扶貧困村、貧困戶增強造血功能,助力于田、策勒兩縣如期脫貧。
發動行業力量,支持南康無人機產業發展,推動扶貧產品進機場、上飛機,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
優先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增開航線航班,完成新建于田機場等項目,充分發揮民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貫徹落實《關於深入推進民航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以航空器節能減碳為核心、以提高空管效率為抓手、以綠色機場建設為保障,推動構建民航綠色發展新模式。
全面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北京兩場為重中之重,持續推動機場運行「電動化」、「清潔化」水平提升。
啟動機場能效「領跑者」機制建設。
加快航空飛行活動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機制落地實施。推進以煤制航煤為代表的新型航油審定。
重點八:全力推動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突出抓好政治建設;持續深化理論武裝;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著力抓好宣傳文化工作。
相關閱讀>>2019年全國民航工作四大亮點
10薦聞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