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 佩特拉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在公元前4~公元2世紀是納巴泰王國首都,大約公元4世紀這裡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812年被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蹟區之一。198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約旦地圖
約旦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谷歌地圖 佩特拉
佩特拉在希伯來語裡是「巖石」之意,這個名字取代了《聖經》中的「塞拉」一詞。據一些神話傳說,這裡是摩西(古代希伯萊人的領袖)點出水的地方。它以巖石的色彩而聞名於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稱為「玫瑰紅城市」。
遠眺佩特拉
中文名稱: 佩特拉
英文名稱: Petra
國家: 約旦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5
批准標準
198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 (I), (III), (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佩特拉約建於公元前300年。從佩特拉中部出發經半小時的山路便到達代爾,有人稱這為修道院,也有人稱之為廟宇。
這是又一座類似於寶庫的在巖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築――高40米,寬46米。入口高達8米,使得任何站在裡面的人都顯得極其渺小。進入其中後有一巨室,石階盡頭是一壁龕,其中或許存放過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種觀點的人認為,代爾是重要的進行宗教慶祝活動的場所。前面的空地是專門容納前來朝拜的巨大人群的。
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會脫口說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紅的城市,其歷史有人類歷史的一半。」這是19世紀的一個英國詩人J·W·柏根的一首詩裡的一句。幾年之後,當柏根去該地參觀後,他不得不承認當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確切的,佩特拉並非是玫瑰紅色的,它甚至不能稱為一座城市,卻更像一座紀念碑似的公墓――這兒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現在已不復存在。
這裡有許多無法解答的問題,而神秘的氣氛使得這原已特別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紀,一支稱作納巴泰的遊牧部落控制了約旦阿拉伯幹河(意為一年中某段時間內河水泛濫的溝壑或幹灑谷)的東部,亞喀巴與死海間的一片長峽谷區域。由於控制了重要的貿易通道,納巴泰人變得強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們的遺產。這處的墓碑群曾被當作是房屋,現在人們認識到這是些墳墓,開鑿於海拔914米的難以到達的巖石中。有的圖案細緻典雅;有的是納巴泰特色的「階梯式」山牆壓頂裝飾,體現了埃及和亞述建築的風格。整個建築重點放在正面,內部則是毫無裝飾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擁有廣場、公共浴室、劇場等所有古羅馬文化常有的建築。隨著古城巴爾米拉消沉了。幾百年中,佩特拉只為當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發現。當時一個名叫約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險者,能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說服了當地的一位嚮導,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獻一頭山羊。有人謠傳說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沒有城市。那位嚮導帶著伯克哈特,沿著如今遊客到佩特拉的必經之路錫克 — 一條深陷在巖石的狹窄的裂縫,其正面寬27米,高40米。
這座建築就是「寶庫」。這一建築的設計風格與其說是納巴泰式,不如說是古典式的。儘管如此,寶庫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紀念碑。正面頂部的甕被認為曾是用來存放某位法老財寶的,以前許多的旅遊者曾嘗試用槍擊中這隻甕以獲取其中的財寶。
山谷在寶庫的一邊展開,展現出眾多的開鑿於巖石中的墳墓。這些墓由粉色的沙巖構成,也摻雜著很多其他顏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風中,受到侵蝕而無法辨認。有足夠的考古學方面的證據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紅的也不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當人們沿著狹窄、隱蔽的錫克前進時,忽然間看見了陽光照射下的寶庫正面,毫無疑問,這樣的經歷在任何時代都給人一種驚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兩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塊被夷平的地,約有61米長,18米寬。高地被理解成用於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高祭臺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納巴泰人供奉兩個神:杜莎裡斯和阿爾烏扎。這裡的祭臺有排水道。可能是用來排放血的,有跡象表明,納巴泰人曾用人來進行祭祀。
1.5公裡的「蛇道」入口
西克峽谷(蛇形峽谷)
兩側峭壁上留下的大門和壁龕遺蹟
蛇道兩側石壁下部依山開鑿出的水槽兼有洩洪作用
供奉著象徵納巴泰神的方石壁龕
祭拜納巴泰人主神Dushra的神龕
壁龕
壁龕內的半圓形雕塑代表Dashara神
大型駱駝商隊雕塑的前半段:商人的下半身和駱駝的前腳
大型駱駝商隊雕塑的後半段:駱駝的腳丫子
峽谷前方裂縫間突然閃現出高大建築的身影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
一座具有拜佔庭風格的古廟建築——本特宮,也稱「女兒宮」。
皇家陵墓
西克峽 神靈石
對面那些石洞都是墓穴
納巴泰人的墓穴
劇場
劇場:古城內部的劇場也是雕鑿出來的,可容納6000人。
當年的城市衛兵出現在現在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是納米泰人沙漠商隊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腓尼基之間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鑲嵌在環形山的巖石裡,到處是小路和峽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古希臘建築與古代東方傳統在這裡交匯相融。
注釋:
納巴泰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約在公元前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該地區(今天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在他們建造的眾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為突出。
J.L.伯爾克哈特一位年輕的瑞士探險家,他身為「非洲內陸地區研究促進協會」成員,奉命前往非洲研究尼日河的源頭。他是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尚還存在的西方人。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世界新七大奇蹟分別是:中國萬裡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裡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義大利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