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次走進萬卷樓,仰望陳壽懷抱書簡的青銅雕像,我都會想起這句至理名言。
萬卷樓位於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山風景區,始建於三國蜀漢建興年間(公元222—237年),是西晉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青少年時代讀書治學的地方。唐代又在樓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築群。後因年久失修,於上世紀60年代被毀壞。現存的萬卷樓於1990年由政府撥款恢復重建,它壁倚青巖,氣勢雄渾,為三重簷式木石結構樓閣,由陳壽讀書樓、陳壽紀念館和藏書樓組成。它仿佛是一卷古書,寫滿三國的故事和傳奇,散發出淡淡的墨香。它又仿佛是一幀中國畫,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氣息,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嘉陵江逶迤千餘裡,把300公裡曼妙身姿留在了南充。清澈純淨的嘉陵江,像乳汁滋養了這一方子民。這裡土地肥沃,自古以來人們栽桑養蠶,遍種果樹,成就「綢都」和「果州」的美譽,成為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的源點。山之側,水之畔,南充人文,由此衍生、發展與傳承,一代史學家陳壽在此誕生並成長。歷史風雲瞬息萬變,時代江河浪淘沙盡,陳壽的萬卷樓與《三國志》,卻跟著四季更迭,永遠成為三國文化尋蹤探秘之地。
萬卷樓下,依次是陳壽故居、陳壽其師譙周之墓,然後是嘉陵江大橋,它一頭挑起西山,一頭連著南充城。大橋之外,是滾滾而過的嘉陵江;大橋之內,是碧波蕩漾的西河。西河是嘉陵江上最大的支流,像一條錦帶纏繞著南充。西河之上,人們架起了一座仿古的風雨廊橋,似乎想喚醒那些沉睡在歷史中的往事和情懷。
我曾數次跨過風雨廊橋,仰望萬卷樓閣,心生敬畏之情。1000多年前,這裡還是寂靜的山林,一個孱弱的少年(陳壽自幼多病,家人希望其體格強健,故取名陳壽)研習端坐,飽讀詩書,於亂世中修得一身才華,其所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石梯之上,兩隻神獸「天祿」和「闢邪」一左一右端坐,護佑著這裡的山林、樓閣、城池。石梯兩側,魏、蜀、吳的國旗還在風中獵獵作響,但歷史的腳步漸行漸遠。只有拾級而上,走過257級的臺階,走進重簷樓閣的萬卷樓,才能在《三國志》的詳實敘述中,走進烽火硝煙的三國,去回顧那段風雲激蕩的歷史。
萬卷樓中陳列著各種版本的《三國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圖畫、表格、照片、實物等資料,詳細地介紹了陳壽的坎坷經歷、著書史實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四壁彩繪的16幅以《三國志》史實為內容的三國壁畫,堪稱國內一絕。南北廊軒中以《三國演義》故事為內容的仿漢代拓片型的線刻壁畫、各地書法名家為萬卷樓創作的書畫楹聯,觀之讓人如入三國之境。
走進萬卷樓,就仿佛打開了一座三國文化的寶庫。在一個漢代說唱陶俑前,我常常駐足看他敞胸露懷,雙腳叉開,咧開大嘴,敲擊樂鼓。他眉開眼笑的樣子,給沉寂的萬卷樓增添了許多生氣與活力。紀念館陳列的三國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兼藝術性、學術性、歷史性和遊覽性於一體,對研究和弘揚三國文化,促進三國文化與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993年,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及中國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在這裡舉行了「三國文化國際學術交流會」,海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南充是陳壽的故鄉,陳壽《三國志》是三國文化的源頭,南充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
我曾陪同一位日本學者走進萬卷樓。他走到聳立在萬卷樓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噸的陳壽青銅雕像前,神情肅穆,深深叩拜在地。那一刻,文化超越了國界,像一條血脈,在人們的精神領域共通。我也曾陪同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於此取景,當懷抱書簡、虯髯銅須的陳壽在鏡頭中出現時,他清瘦的面容、明亮的雙眼和睿智的目光,穿越歷史的長河,在嘉陵江的上空,像一盞明燈,點亮了我們心中的希望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