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細葉飛揚草、小乳汁草、蒼蠅翅
【來源】
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以全草入藥。夏、秋採集全草,曬乾備用。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長達15釐米,折斷有白色乳汁。莖纖細,匍匐,多分枝,通常紅色,稍被毛。單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圓形至矩圓形,長4—8毫米,寬3—4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偏斜,邊緣有極細鋸齒。夏日開淡紫色花,花單性,同株。杯狀傘花序單生或少數稀疏簇生於葉腋內;總苞陀螺狀,頂端5裂,裂片內面被貼伏的短柔毛;腺體4,漏鬥狀,有短柄及極小的白色花瓣狀附屬物;子房3室,花柱2,離生且頂端2裂。朔果卵狀三角形,有短柔毛。
【生境分布】
生於園地、路邊或山坡草地溼潤處。分布於福建、臺灣、湖南、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
【化學成份】
莖、葉含黃酮甙—芹甙(apiin)為5,7,4'-三羥基黃酮-7-葡萄糖甙。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克,或搗汁煎。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和合宜忌】
脾胃虛寒者不宜久服。
小飛揚的功效與作用:
(一)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消腫,解毒。治瘧疾,痢疾,洩瀉,溼疹,乳癰,痔瘡。
《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飛癢瘡滿面頭耳,濃水淋漓,敷洗消腫毒。"
《嶺南採藥錄》:"解胡滿藤毒。"
《嶺南草藥志》:"內清溼熱,外解溼毒。"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溼,收斂止癢。治急性菌痢,腸炎,腹瀉,過敏性皮炎,溼疹,皮膚瘙庠。"
《文山中草藥》:"收斂,止血,止癢。"
清熱利溼:本品味苦性涼,功可清利溼熱。《嶺南草藥志》載:「內清溼熱,外解溼毒。」可用於瘧疾、痢疾、溼疹等證。
解毒消腫:本品功可清熱解毒,祛溼消腫,常可用治乳癰,痔瘡等證。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本品能抑制大腸桿菌、痢疾桿菌。
收澀作用:本品吸附水分澀腸止瀉,腸炎及小兒腹瀉皆宜。
(二)小飛揚的性味歸經
【性味】 酸澀,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酸。"
②《嶺南採藥錄》:"酸苦,寒。"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微酸,涼。"
④《文山中草藥》:"味澀,性涼。"
【歸經】入脾,胃,大腸三經。
小飛揚配伍應用:
配黃柏:黃柏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尤以清下焦溼熱為其所長;兩者皆可清熱利溼並解毒,相配則藥力倍增,專走下焦。主治熱痢洩瀉,下肢溼熱腫痛及皮膚溼瘡等。
配蒲公英:皆可清熱解毒兼可消腫。然蒲公英又以散結為特色,二藥相須配伍,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及斂瘡散結之功效,常可用予瑰癰,溼瘡等證。
方劑製劑
治痢疾方(《嶺南草藥恚》):乳汁草、老茶葉水煎服。功可清利溼熱,解毒止痢。治溼熱痢疾。
治乳癰方(《嶺南草藥志》):乳汁草、片糖。搗爛敷患處。有消炎退腫,解毒清熱及利溼散結之效。
治纏腰蛇方(《嶺南草藥志》):乳汁草、蒜草,搗爛,調冷開水塗患處。功可清熱解毒,祛溼斂瘡。治溼熱內蘊之纏腰蛇。
小飛揚附方:
治瘧疾:生乳汁草四兩,水煎,衝紅砂糖適量,在發作前二小時服。(《嶺南草藥志》)
治痢疾:乳汁草一兩,老茶葉五錢。煎水,衝蜜糖服。(《嶺南草藥志》)
治菌痢、腸炎:小飛揚草三至五錢。水煎服。(《文山中草藥》)
治小兒急驚:乳汁草二兩,洗淨搗爛,合米泔水攪勻,去渣煎沸,衝蜜糖服。(《嶺南草藥志》)
治皮膚瘙癢,皮炎,溼疹,痔瘡出血:小飛揚鮮品適量煎水洗患處。(《文山中草藥》)
治乳癰:乳汁草和片糖搗爛敷患處,有消炎退腫之效。(《嶺南草藥志》)
治纏腰蛇:乳汁草一撮,蒜草一隻。搗爛,調冷開水塗患處。(《嶺南草藥志》)
飛揚草小兒腹瀉:小飛揚草1斤,番石榴葉、山大顏各半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3—4次。重度脫水者要適當輸液。(《福建民間草藥》)
飛揚草治小便不通、淋血:鮮大飛揚草一至二兩。酌加水煎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飛揚草治小兒疳積:大飛揚草一兩,豬肝四兩。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飛揚草治疔瘡:大飛揚草鮮葉一把,加食鹽、烏糖各少許,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治溼疹:飛揚草2斤,黑面葉4斤,毛麝香半斤。加水4萬5千毫升,煎成1萬5千毫升。根據溼疹部位可選擇坐浴、溼敷或外塗。有感染者加穿心蓮內服。
治腳癬:飛揚草330克,白花丹220克,小飛揚、烏桕葉、五色梅、扛板歸各110克。水煎2次,過濾去渣,濃縮成1000毫升。搽患處。
治慢性氣管炎:鮮飛揚草4兩,桔梗3錢。水煎2次,每次煎沸2小時,過濾,兩次濾液混合濃縮至60毫升,加白糖適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兩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