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島和海參威同被割讓,九龍島已經收復,為何海參威至今還沒?

2020-12-23 牧童文史

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上,有著抹不去的恥辱,尤其是清朝末年。在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朽的統治下,列強入侵中國,奪走原本屬於中國的土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再次被迫與列強籤訂了一系列條約進行割地,賠款。在《北京條約》中,將九龍島和海參崴分別割讓給英俄兩國。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政治經濟的不斷崛起,很多割讓的土地也在一點一點收回。1997年,香港和九龍島成功收復,然而同被割讓的海參崴卻依然在俄羅斯手中。這不禁惹人思考,同一時期被割讓的兩塊土地,如今卻有兩種命運。九龍島已經成功回到祖國的懷抱,為何海參崴至今都還沒有?

首先,英國和俄羅斯分別佔領九龍島和海參崴的目的不一樣。英國在進行了工業革命以後,一躍成為了商業大國,而此時的英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作為資本家的需求,所以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海外。而中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成功的引起了英國的注意,一方面,中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向英國提供原料,另一方面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可以消耗英國滯剩的產能。

然而在鴉片戰爭前的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對於英國的貿易需求並不是很大,相反英國對於中國的瓷器和茶葉需求更大一些,為了打破這一局面,英國大量向中國輸送鴉片。在清政府全面禁菸以後,英國又再一次用武力敲開了中國的市場。兩次戰爭,讓英國成功的 打開了中國市場,並且獲得了貿易口九龍島和香港。

英國在得到這兩塊殖民地之後,就可以如願以償地獲得中國的廉價原材料,然後再以高價產品輸送回中國,從中獲取大量利益,來滿足自己的資本積累。由此可見,英國獲取殖民地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俄羅斯就不同了。

俄羅斯在18世紀時,已然成為了歐洲第一大國,他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就是憑藉著一點一點蠶食別國土地的能力而建立起來的,領土眾多也是沙俄強盛的一大原因。而海參崴對於沙俄來說,絕對是日後稱霸遠東的重要港口,所以俄羅斯覬覦海參崴多時了。

早在1858年籤訂的《璦琿條約》中他先是將烏蘇里江以東劃為中俄共同管理的區域,其中包括了海參崴。兩年後,沙俄再次強迫清政府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共管區域割讓。由此可見,沙俄想得到海參崴是早就有所謀劃的,並且佔領海參崴是為了以後稱霸遠東,完全出去軍事目的。

其次,英國和俄羅斯的發展不同,二戰以後,經過戰爭摧殘的英國,已經沒有辦法為去維持眾多的殖民地,靠控制殖民地來獲取利益的方式已經逐漸不可行了,因為維持殖民地的經費本就是一比巨大的開銷,於是英國就開始思考如何在放棄殖民地的情況下還能獲取利益。

隨著中國提出的一國兩制,讓英國人覺得香港回歸以後,依然可以發揮貿易紐帶的作用,所以對此香港九龍島的問題就得以解決。但是俄羅斯不同,二戰以後,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爭霸。與此同時蘇聯對於領土的控制欲望更加強烈,畢竟海參崴上駐紮的太平洋艦隊,始終震懾著日韓。

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兩地在被英國和俄羅斯控制以後,所接受到的控制程度不同。英國在得到九龍島以後,用制度和教育的方式來同化殖民地的民眾,這種方式比較緩慢,但是保險,不會激起殖民地民眾的情緒,引起社會動蕩。而俄羅斯不同,俄羅斯直接採用了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同化海參崴。先是迫害華僑,使得華僑人數減少,然後建立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再讓更多的俄羅斯人移居到海參崴,並且為了徹底統治海參威,還將其改名。

英國佔領香港九龍島就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俄羅斯是為了軍事利益,種種原因都讓九龍島的回歸比海參崴要容易。但是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所有割讓的土地都回到祖國的懷抱,也絕不會是空想。

相關焦點

  • 九龍島四聖比姜子牙厲害,卻為何輕而易舉被滅掉?到底輸給了誰?
    首先,九龍島四聖個個擁有兇猛坐騎和稀世法寶:王魔坐騎狴犴獸,有法寶開天珠;楊森坐騎狻猊獸,有法寶劈地珠;高友乾,坐騎金錢豹,有法寶混元珠;李興霸坐騎猙獰獸,有法寶拌黃珠。而此時的姜子牙身上尚無一寶。其次,九龍島四聖首戰霸氣十足。他們不出一招,一動一法寶,就讓西岐軍隊大亂。
  • 被割讓的九龍島,已經收回,為何庫頁島卻始終無法回歸?
    庫頁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裡;臺灣島面積約3.62萬平方公裡,比臺灣島面積的兩倍還多,目前全島人口約50萬,不足臺灣省的45分之一。早在唐朝時期,我國便已經在庫頁島建立統治,庫頁島上原住民建立的國家——流鬼國向唐朝稱臣納為藩屬。
  • 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為何輕易割讓臺灣給日本呢?  不說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為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
  • 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1941年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
    但沒過幾年,隨著德國的敗退,蘇聯向芬蘭發動了報復性的大規模反攻,把芬蘭狠狠的收拾了一頓,芬蘭不僅割讓了不少土地,還向蘇聯賠償了3億美元。實際上,在蘇德戰爭前,蘇芬兩國早就打了一仗,而且芬蘭被蘇聯揍得不輕。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蘇芬實力差距懸殊,蘇芬戰爭的傷疤還未痊癒,芬蘭為何還敢和蘇聯開戰?這就要從蘇芬戰爭說起。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的蘇芬戰爭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臺灣是1895年被割讓,與《馬關條約》有關。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腐敗,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清軍喪師失地:先敗於朝鮮,後敗於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全面潰敗,京津危急。面對這種形勢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乞和。
  • 左宗棠大軍勢如破竹,為何不收復新疆最精華的七河流域?細思極恐
    左宗棠的眾多功績之中,最為人熟知,也最為人稱讚的一點就是他收復了新疆。  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抬棺西徵,取得了赫赫有名的軍功,獲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但有一塊地方,叫七河流域,卻沒拿回來。  七河流域是新疆最精華的地方,左宗棠應該清楚這塊土地的價值和地位,也應當有收復這塊土地的野心。但是最終卻沒能收復,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收復了眾多領土,為何對外蒙不動於衷?原因有五點
    在晚清政府的無能軟弱下,中國被世界列強打開守了數百年的門戶,遭到列強的入侵,除了損失了大量的經濟,還連帶的損失了中華領土,被乾隆皇帝所說的地大物博,被列強當成了巨大的蛋糕,企圖瓜分。好在中國人民堅強抵抗,中國才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沒有成為日本的亡國奴。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至此是徹底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有多重要呢?它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長江天險對於南京的作用。
  • 為何偏偏打不中馬元?
    姜子牙原本有一匹千裡良駒為坐騎,可是當九龍島四聖來到陣前時,他們各個都騎著仙家靈獸,那上古神獸氣息一放,西岐大軍百千戰馬齊齊下跪。就連大元帥姜子牙也被摔了個狗趴。  姜子牙又氣又惱。  得到四不相後,姜子牙再沒有出現過那種丟臉的事情,並且四不相遁速極快,好幾次幫助姜子牙避開後方追擊。
  • 奇異的海參和海葵!
    又加海水不深,島嶼和暗礁星羅棋布,更有利於魚群繁殖。因此海島上的人民,也都以打魚為生。熱情的漁民們聽到「安徒生」號遇險的汽笛後,都駕著小漁船來援救我們。他們為我們帶來了一桶一桶的淡水,一籃一籃的水果,筐一筐的食物,大家都被這個場面感動得流淚。老船長也非常感動,特指定我和黑胡梁充當臨時接待員,來答謝印尼人民的深情厚意。
  • 梅裡達海參事件
    梅裡達市的案件已經圓滿完結,此次案件主要依靠安委會趙總及時有效的處理與梅裡達姚愛華姚會長的鼎力支持,才能如此及時地保護了華人同胞在外的合法權益。
  • 蘇聯解體時為何我們沒有趁他病要他命收復失地?其中的原因很無奈
    清朝晚期由於政治的腐朽和閉關鎖國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當時的中國非常的落後而又貧窮的局面,在帝國主義的大肆入侵,清政府又沒有能力對此進行抵抗,所以籤訂了不少的不公平的條約,不僅賠付了大量白銀還割讓了大片國土。雖然有的收了回來但有的則至今都沒有收回來,其中沙俄是侵佔土地面積最多的國家,總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裡。那麼在蘇聯解體之時,中國為何沒有「趁它病,要它命」把這些失地收復呢?其中有四大主要原因。
  • ︱北京條約沒有割讓海參崴、圖們江入海口和庫頁島?
    明確了璦琿條約中中俄共管地區的範圍,也就明確了外東北沒有被割讓,仍屬中國的領土範圍和面積,這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兩年後籤訂的中俄北京條約第一條開頭規定「詳明」、「確認和解釋」璦琿條約第一條關於領土劃分的條款,這是規定北京條約的領土劃分和割地程度不應超出璦琿條約的立法宗旨,再加上北京條約第一條關於領土劃分的具體條文,都說明中俄北京條約規定有約三十萬平方公裡外東北中國領土未割讓給俄國。
  • 315晚會曝光海參行業亂象,這樣的海參你還敢吃嗎?
    沒想到遲到的晚會竟格外「精彩」,會上曝光的各種黑心商家令廣大消費者瞠目結舌。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國最主要的海參養殖區域之一——山東即墨,在飼養海參期間使用敵敵畏等違規問題。用敵敵畏清池? 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並不很了解海參以及背後的養殖模式。海參養殖粗略地可分為池養、吊籠、圍堰和底播養殖。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