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進行「品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課題調研時,發現了一家低調務實、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典型企業---天瓏移動。為此,我們對這家企業的品牌和技術創新之路進行了深入研究。
獨創海外品牌運營模式,手機暢銷國際市場
天瓏移動成立於2005年,是一家移動通信產品和服務提供商,主營業務為手機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提供及品牌運營。業務模式方面,ODM業務是公司業務的基礎,而品牌業務則是天瓏移動的新增長動力。
事實上,早在2009年之前,天瓏移動一直專注設計製造業務,是否發展自主品牌,實現兩條腿走路,是天瓏移動面前的分岔路口。
而在通信領域,品牌業務模式不僅是 ODM 業務模式的自然延伸,更是公司提升競爭力、對外擴大影響力的必然舉措。經過調研,天瓏移動下定決心拓展新業務,並創造性開發出「本土化+全球化」的品牌發展新路徑。
法國是天瓏移動試水品牌業務的橋頭堡。2011年2月,天瓏移動與法國合作方在法國共同創立Wiko品牌,在品牌創立初期,Wiko由法國本土團隊主導品牌運營、產品本土化設計、市場營銷及銷售管理工作。
在採用中國團隊的技術產品基礎上,法國本土團隊成立了營銷團隊。雖然最初只有5個人,但正是這5個人開啟了歐洲自主品牌的產品銷售。
當地營銷團隊先從開放市場中、小型的傳統分銷渠道、新型電子網絡銷售渠道著手,每人身兼多職,一步步實施銷售工作,不分節假日地跟深圳總部溝通協調。
天瓏移動的本土化運營優勢很快顯現。過去,中國公司想要在國際市場上攻城伐地,總面臨著類似「到別人家門前推銷」的窘境。高成本就是一道坎。
和本土企業相比,外來者需要面臨文化差異、制度差異和市場差異,並需要在跨國情境下承擔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成本。在中國企業開始國際化的早期階段,克服外來劣勢成為公司的重要任務。
更多的阻礙是無形的。既然要在海外市場上有所作為,就必須要遵守當地人的遊戲規則。但這也許就意味著,從虎口奪食、「大幹特幹」的暢想,短期來看只能是痴人說夢。
Wiko通過團隊本地化解決了天瓏移動的後顧之憂。鑑於對法國市場和消費者的精準定位,手機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
數據最有說服力。根據國際調查機構GFK發布的數據,自2014年以來,Wiko手機在法國公開市場的排名連續四年位列第二,僅次於三星。2017年,Wiko在法國公開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則高達17%。法國當地人自豪地說Wiko是法國的三星。
從2013年開始,Wiko開始複製品牌運營經驗,先後在德國和西班牙開展業務。如今,Wiko已逐步將業務拓展至歐洲主要國家,並迅速達到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公司在歐洲市場銷售排名平均第四的水平。歐洲之外,Wiko也逐漸拓展到東南亞市場,並正在向美國與拉美地區發展。
Wiko獨創的由本土團隊運營向全歐洲拓展品牌模式,將當地文化融入產品細節,真正做到包容共贏,探索出一條中國企業走進歐美國家,創立自主品牌的發展道路。
由於幾乎不接受任何採訪和宣傳,天瓏移動在我國國內一直默默無聞,甚至不少人依然把它當作十年前的ODM企業來看待,但實際上天瓏移動是法國當地甚至全歐洲都赫赫有名的手機品牌Wiko的所有者。其品牌創新之路不僅在移動終端出口行業,在其他行業也可以複製和學習。
狠抓創新,「技術流」踐行品牌強國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手機品牌都在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過去一年通訊終端行業競爭尤為激烈,根據IDC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4.6億部,同比下降0.5%。
一方面,中國手機品牌廠商繼續在全球範圍內爭搶市場份額,中國手機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均在增長;另一方面,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結束兩年來的高速增長,2017年首次出現下滑,國內手機市場趨於飽和。
同時,中國品牌手機走向海外市場的難題還有專利問題。
要知道,核心技術缺失一直都是中國手機企業發展的攔路虎。而當命門掌握在別人手中,企業自然沒多大選擇權。
而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頻繁受到阻擊,也給其他「覬覦」海外蛋糕的同胞們敲響了警鐘——如不鑽研核心技術,就會陷入為人魚肉的死循環當中。
天瓏移動則極力避免重蹈巨頭覆轍。
官方數據顯示,天瓏與多家國際頂尖的無線通信晶片企業、Android作業系統商Google建立起合作關係,具備基於底層晶片的一整套研發能力,包括軟體和硬體設計等。
事實上,天瓏移動在技術研發層面的探索從未停止。早在2006年,公司就推出全球首款雙卡雙待GSM手機並持有專利;僅3年後,公司再次推出全鍵盤社交聊天手機系列,並獲得MTK公司授予全球唯一的「年度技術創新獎」;
2015年,天瓏移動更是憑藉多頻多模天線技術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獎二等獎,而5G毫米波是公司正在研究並尋求突破的新技術,其中,5G 路由器 MiFi產品獲得2018 紅點設計大獎。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天瓏移動專利申請量達2961件,無論從數量還是技術含量層面都在行業內名列前茅。
天瓏在技術創新方面成果頗豐,得益於其對研發工作的高投入。天瓏近年來陸續新增設立上海、臺灣研發中心,並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建立人工智慧實驗室。截至目前,天瓏已在深圳、南京、臺灣、上海以及法國馬賽設有研發中心,進行行業先進技術儲備。
天瓏移動招攬、培養高科技人才方面的能力同樣不可小覷。天瓏採用自我培養和從外部引進相結合的人才戰略,目前已擁有一支高素質研發技術團隊,管理層更是平均擁有十年以上的通信行業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天瓏在射頻、天線、軟體等方面持續引進研發頂級人才,同時引入多名博士加入研發團隊,並申請了深圳市「孔雀計劃」項目認定。
天瓏還從管理層面,不斷健全標準化、信息化研發流程,來應對多變的市場需求。天瓏移動建立起扁平化的研發管理架構,以確保信息溝通反饋機制順暢高效。同時,天瓏還充分利用項目運作來管理工作,最大程度提升研發效率。
根植於公司文化深處的創新DNA ,讓天瓏移動在決戰號角吹響前,就已經備好了充足彈藥。
實踐「一帶一路」構想,高效產能為「中國智造」正名
天瓏移動的海外拓展之路,其實也是「中國智造」的一個縮影。
在過去技術至上的工業時代,中國作為後進者,曾一度是全球技術的模仿者和跟隨者,低質低價、薄利多銷,雖拼下一些市場,卻讓中國企業在後續的全球化進程中艱難前行。
甚至在談及中國製造業水平時,國人腦海中浮現的恐怕還是「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段子。
時移勢易。除了高鐵、基礎設施等行業實現世界領先,伴隨著手機產業的崛起,中國手機供應鏈開始進一步壯大,反向驅動移動終端製造業的發展。
畢竟,手機產業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一個高度競爭、高度科技化的行業,國產手機走出國門已經讓世界認識到,中國製造不再僅靠低人力成本拼性價比,而是多有創新。
如今,中國製造業工藝和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高效產能正是實現「中國智造」目標的基礎。
天瓏生產能力自然有目共睹:多年來,天瓏移動多次獲得了「中國製造業500強」的殊榮。
對內,天瓏是中國手機產業走向「中國智造」大膽的踐行者,對外,伴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構想深入人心,公司更是實踐該理念的典型企業。截至目前,公司的業務已遍布泰國、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土耳其、俄羅斯、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底提出以來,不僅對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為當時正陷入泥淖的世界經濟開出了一劑良方。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藉助中國發展模式,構建與其他國家相互促進的格局,共同向全球推出移動網際網路、智能製造等產業,引導世界發展潮流,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在此背景下,手機作為移動通信領域的排頭兵,也迎來了品牌走出去的黃金年代。畢竟,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腳步,天瓏移動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