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2015年的1.60平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2.34平方米;2016-2020年共獲得奧運冠軍2個、世界冠軍42個;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5年末的1507.83億元增長至2018年末的2303.63億元,平均增幅15.17%……「十三五」期間,浙江體育碩果纍纍。
改革不停頓,創新不止步。「十三五」期間,浙江體育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統領,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以社會力量辦體育全國改革試點為重點,深化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在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探索「浙江經驗」,打造「浙江樣板」,扛起「重要窗口」建設的體育擔當,加速推進體育領域深化改革,努力爭當體育改革的開路先鋒。
A破解體育場地供給「老大難」 改革激活全民健身一池春水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湖州市安吉縣溪龍鄉後河村,村民楊忠心和鄰居一起來到村裡新建的健身房進行鍛鍊。「我平時比較喜歡跑步,這裡的跑步機很高端,室內鍛鍊人氣高,自從村健身房開業以來,我每天都到這裡來報到。」
今年8月,後河村正式成為安吉縣第一個建成百姓健身房的村莊。該健身房總面積約120平方米,有電動跑步機、立式健身車、仰臥板、倒蹬訓練器、單車、四人位綜合訓練器、史密斯機等運動器材,正式對外營業後,受到後河村百姓的熱捧。「村民們每天花費一元錢,鍛鍊有了好去處。」後河村黨支部書記餘凱感嘆道。
2017年,作為全國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溫州先行先試,在全市推進百姓健身房工程。在試點的基礎上,2020年浙江把「新增1000家百姓健身房」納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最終全年共新建1015家百姓健身房,超額完成目標,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低免、便捷、優質的室內健身服務。「十三五」期間,浙江省共建成1015個百姓健身房,33個省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087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798個鄉鎮(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廣場、輪滑公園等,532個遊泳池,1013塊社會足球場地。截至2019年,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4平方米,超過「十三五」規劃制定2.1平方米的目標,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1.8%,國民體質合格率達到93.4%以上。
不僅如此,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打造「未來社區」,浙江省體育局乘勢而上,推進未來社區建設加碼體育。主打智慧化、實用化,推廣和應用智慧健身場館、智能健身綠道、互動健身系統等一系列智慧化健身設施,同時主打「小而美」的中小型體育設施,提升實用性,形成布局合理、覆蓋面廣的未來社區體育設施網絡,打造「5分鐘健身圈」。
隨著全省公共體育場地數量不斷增加,如何提升服務品質、改善全民健身體驗?改革仍是「金鑰匙」。
2016年,浙江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十三五」期間,浙江體育圍繞現代化體育強省建設目標,推進體育數位化,打造功能更加完善、應用更加兼容、使用更加智慧便捷的2.0版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開展公共體育場館服務大提升,全面提升浙江公共體育服務水平。目前,浙江省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已接入「浙裡辦」平臺,實現公共體育場地設施100%納入全民健身地圖,提供導航、查詢功能。其中,全省119家大中型體育場館(中心)實現線上預約支付功能,已初步形成以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為龍頭,輻射全省大中小型體育場館,在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場館公共服務體系。
場地足了,服務優了,全民健身蓬勃開展,改革也在基層有了更加生動的詮釋。
今年4月,天台縣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建立起一支共395人的基層體育委員隊伍,全縣形成村(社區)體育委員到片區體育委員到鄉鎮(街道)體育委員工作站到縣體育委員工作總站的自下而上4級管理制度。這項機制為該縣首創,並在台州市開展全面推廣,給予基層體育組織更多自主權,解決了基層體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最後一公裡」沒人管、管理難的問題。
新機制的出現既體現百姓的智慧,也得益於體育部門不斷簡政放權、破除壁壘。「十三五」期間,浙江省體育局、浙江省體育總會不斷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進省級體育社團實體化改革,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會長、秘書長,將品牌賽事活動承辦權掛牌浙交所公開招標,均是激活基層體育組織積極性、主動性的探索與嘗試。5年來,浙江省每萬人體育類社會組織達到2.55個,鄉鎮(街道)「1+5」體育組織網絡實現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5人,有效提高在崗率與服務專業度,老百姓「怎麼健身」有了好老師。
B創新「訓科醫教」融合新模式 改革提升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
2020新年第一天,石智勇在社交網絡上發了一組照片,照片中,厚厚的老繭鋪滿他的手掌,這位奧運冠軍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展望東京奧運會,石智勇說:「大家對我的期望值很高,這是我最大的挑戰,我會儘自己最大能力去接受這種挑戰,在東京衝擊冠軍。」
石智勇的期待是浙江競技體育人不斷向前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浙江大力實施「奧運爭光計劃」,搶抓數位化、智能化發展機遇,不斷深化訓競管理改革,「最多提一次」「一人一案一策一團隊一書記」「六大保障體系」都為訓練備戰插上翅膀。
2016-2020年,浙江競技體育共獲得奧運冠軍2個、世界冠軍42個、亞洲冠軍61個、全國冠軍730個。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浙江選手獲得2金2銀3銅的好成績,捍衛了自1984年我國參加奧運會以來「浙江屆屆有金牌」的殊榮。2017年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浙江體育代表團取得53金34銀38銅,獎牌總數125枚,總分2417分,綜合成績排名分列金牌榜第二位、獎牌榜第三位和總分榜第三位。2018年印尼雅加達第十八屆亞運會,浙江獲得24金18銀8銅共50枚獎牌,獲金牌數、獎牌數在全國各省市區排名中均位列第二位,創造境外參加亞運會金牌、獎牌數量新紀錄。
通過競賽槓桿培育後備人才,如何設項、組織、辦賽,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樣沒有缺席。2018年,浙江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增加了擊劍、攀巖、空手道、馬術、高爾夫等5個大項,以及其他優勢項目的50多個小項,這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一項力度大、針對性強的改革。
亮眼的成績單背後離不開科醫保障和後備人才培養,如何破解?持續推進體醫融合、體教融合成為浙江的破題之道。
「十三五」期間,浙江科研醫務人員根據各直屬訓練單位優勢項目的布局,採取「點面結合、突尖保重」原則,做好重點運動員的精細化訓練監控和科技助力工作,完成機能監控及體成分測試約2萬人次,獲得有效數據約20萬個。
今年5月,浙江省體育局引入社會力量為省運動隊提供了一套無軌跡數位化訓練系統,使用過程中,系統能精準採集運動信息,控制阻力輸出,避免運動員因訓練過度而受傷。今年8月,浙江省體育局和浙江省衛健委共同組建體育醫療保障專家組,省醫療專家運用行業內最先進的運動訓練理念和傷病治療手段,為運動員「量體裁衣」,帶去更多的保障和更合理的指導。
同時,浙江積極推動體教融合改革,努力提高體育後備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和綜合素質。眼下,「學校+俱樂部」「學校+體校」「社會力量+體教合一」的創新模式在浙江遍地開花。通過體育協會、俱樂部派駐專業教練,學校普及至少一個特色體育項目;通過發揮體校專業優勢,與學校合辦專業性較強的特色體育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體教合一」,民辦學校辦競技體育漸入佳境。
在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方面,浙江省體育局聯合浙江省教育廳共同舉辦浙江省陽光運動會,向全社會公開競招年度系列青少年體育賽事承辦方,探索從部門辦體育賽事向社會辦體育賽事轉變,青少年賽事社會化運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在培育體育特色學校和深化體校改革方面,浙江體教兩家加強制度建設,先後聯合出臺《浙江省體育特色學校認定辦法》《浙江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陽光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創建辦法》《浙江省縣級體校改革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進一步規範「體教融合」的基層實踐,為體育特色學校和新型體校建設提供了較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足球項目作為開路先鋒,改革的腳步走得堅實。2017年浙江省政府印發《關於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不斷推動青少年足球和職業足球俱樂部發展,打造足球品牌賽事。截至2019年,全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到1998所,吸引百萬名青少年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校園足球培訓、競賽和足球文化活動。
C社會力量辦體育有了「新樣板」 改革助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兩年前,誰都不會想到,位於溫州市濱江商務區的市中心片區汙水處理廠「頭頂上」會「長」出一座綠意盎然的體育休閒公園,公園內還會誕生一座冰雪皚皚的運動中心。這座投資總額達1.2億元的雪上運動中心由浙江冰雪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如今已成為溫州百姓體育消費的主陣地。
2017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浙江省政府聯合在溫州開展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試點。經過3年實踐探索,浙江通過管辦分離、打破體制壁壘和創新供給模式等手段,形成了政府和體育部門大膽放手、社會組織大顯身手、市場積極參與的局面,徹底釋放社會活力。試點以來,溫州全力推進體育產業項目「社會建」,引導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特色小鎮、運動休閒基地等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溫州社會資本3年累計投入體育設施建設超過50億元、投入體育人才培養超過1億元、投入體育賽事活動超過2億元。
2015-2018年,浙江省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快速增長,總規模從1507.83億元增長到2303.63億元,漲幅達到52.78%,增加值從463.35億元增長到751.96億元,漲幅達到62.29%,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的增速均遠遠高於同期GDP增速。截至2019年,浙江省共有9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5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和8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項目,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在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政策指引下,藉助豐富的山水資源,體育與文化、旅遊等深度融合,運動休閒經濟釋放出巨大潛力。
今年,浙江創新舉辦首屆生態運動會,圍繞「綠水青山 運動浙江」的主題,打造出「體育+文化+旅遊」的新模式和新經濟。歷時3個月的賽事共吸引25000餘人參與,進一步打通了體育消費轉化通道,進一步提升了舉辦地城市形象和文化內涵,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育詮釋」。
如今,浙江共擁有1個國家級體育旅遊示範基地、1個國家級體育旅遊精品賽事、4條國家級體育旅遊精品線路、3個國家運動休閒特色小鎮、2個國家體育旅遊十佳目的地、20個省級運動休閒基地、省級運動休閒旅遊示範基地34個、精品線路19條、優秀項目131個、19個省級運動休閒小鎮,「體育+旅遊」文章愈加豐滿。
「十三五」期間,隨著浙江持續推進體育賽事「放管服」改革,社會辦賽熱情也逐步高漲,賽事培育的數量不斷增加,影響力不斷提高。
2017年,浙江省體育局出臺《加快推進全省品牌體育賽事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實施全省品牌體育賽事培育工程,推動浙江從「賽事大省」向「賽事強省」跨越,已形成以杭州馬拉松、女排世俱杯等國際大賽為引領,浙江省首屆生態運動會、浙江省自行車聯賽、浙江省足球超級聯賽等區域知名品牌賽事為支撐,杭州毅行大會、莫幹山跑山賽、義烏國際電子競技大賽等一系列特色賽事為拓展,浙江省青少年競技賽事和陽光體育系列賽、大眾體育系列賽為基礎的體育競賽體系。
從2017年舉辦省級以上賽事105場到2019年舉辦國際級賽事59場、國家級賽事233場、省級賽事289場,浙江體育賽事種類多元化趨勢顯著,展示出了巨大潛力。杭馬成為浙江首個拿下「雙金+」的品牌賽事,紹馬、溫馬、臺馬等一批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打造「一縣一特色」「一市多品牌」的賽事布局,積極推動大型體育賽事下沉基層,借賽事促進鄉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
「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十三五」期間,浙江體育不斷深化改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就。未來,浙江體育將堅定不移地走改革創新路,堅決扛起「重要窗口」建設的體育擔當。(轉自12月24日《中國體育報》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