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股神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曾經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讀書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讀書可以。關於讀書的益處,古今中外,名人案例,引經據典,我們多少都有一定認知。那麼讀什麼書,怎麼去選書?這個問題還是會困擾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
首先,讀那些當前最能解答你的疑惑的書,解決你迫切問題的書。比如,你最近在工作中總是因為溝通不暢導致事情被延誤,拖累整個團隊。你特別想通過提升溝通能力來解決問題;比如,你最近總是跟愛人吵架,一點小事就火上房,倆人完全不溝通。你特別想通過了解溝通技巧,化解家庭矛盾。那麼,你可以去讀溝通類的書籍,你的疑惑不解、痛苦難忍都會被溝通類書籍的某一段文字、某一個片段觸動到,從而點亮你的心門、開啟你的新視角。
其次,選擇那些閱讀難度剛好讓自己處在舒適區邊緣的書。所謂舒適區邊緣,就是那些我們會做但特別容易做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區域。用在選書上,如果我們不要一味地閱讀名人大咖推薦的書單,不是說書單不好,而是要有所選擇。有些書籍剛好處在推薦者的舒適區邊緣,他本人讀起來津津樂道,並能很快地學以致用。對於我們,那本書則很可能處於我們的困難區,翻了幾頁後根本讀不下去、讀不懂,非常打擊閱讀的積極性。
最後,經常閱讀的人,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當你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作者常常在書裡面引用某某書中的觀點,記得留心你認為好的書裡面被作者多次提到的書,這些信息往往都是你繼續發現好書的線索。
選書比讀書本身更重要。書籍是精神食糧,就像我們「吃進」的東西,吃好了促進身體健康。吃不好還會弄壞身體。如果不分好壞見書就讀,可能會「讀出一身病」,這樣讀書還不如不讀。所以選書的時候一定要警惕,多關注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書籍通常不會錯。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