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敏君
隨著《以家人之名》的落幕,劇方和平臺都總結了各項數據,其中某平臺出具的最新數據表明,僅僅在劇集播出期間,與《以家人之名》相關的熱搜就超過了250個,如果單從熱搜數量來看,這部劇已經創造了很多的歷史。
不過在播出期「無數次」登上熱搜的劇集也不止這一部,曾幾何時,似乎熱搜數量早已變成了衡量一部劇集是否是爆款的重要標準之一,這也讓網友們產生了新的思考。
01《以家人之名》熱搜數超250個,已成「歷史之最」
《以家人之名》的熱播可以說打破了很多的記錄,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2020年播出的所有劇集中,這部劇無疑是熱搜數最多的一部。
根據平臺自己發布的數據來看,在《以家人之名》播出之前,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次數最多的劇集是《三十而已》,次數超過了160次。
不過這個數據還沒有保持超過1個月,就被《以家人之名》反超了,其實網友們在看到這個數據之後,也不知道該說是《以家人之名》已經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還是說這只是一個開始,後續的很多劇集都會「再創新高」。
但《以家人之名》的250多個熱搜無疑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這部劇真的火到這種程度了嗎?
如果單從影響力來看,這部劇顯然無法排進國產劇的TOP10,至少目前來看,這部劇還沒有獎項加持,口碑也是兩極化嚴重。
一部充滿爭議的劇集卻能夠在熱搜數上完成突破,這背後所體現出來的問題也是很棘手。
02只有12集的《隱秘的角落》,熱搜數也是50+
其實除了《以家人之名》和《三十而已》之外,此前熱播的《隱秘的角落》和《安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些數據也都是開設熱搜榜的平臺自己統計出來的,所以真實性也有所保障。
在2020年初開播的《安家》,最終有136個關鍵詞登上了熱搜,就連只有12集的短劇《隱秘的角落》在播出期都有超過50個詞登上了熱搜,這些似乎還沒有算上後期秦昊的個人熱搜數。
由於這些數據都是平臺與劇方聯合發布的,網友們也因此看出了一些端倪。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劇方已經把劇集播出期的熱搜數算成了「戰報」中的重要一環。
甚至還有很多劇方會聯合平臺發布這類的數據收官圖,向劇迷們「匯報」和展示播出情況。
比起收視率和評分,熱搜數似乎更有說服力,當然也更加直觀。
但看到這裡有網友不禁發問:「平臺都親自下場了,確定這熱搜不是花錢買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心照不宣,但即便很多事情是不言而喻的,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我們也無法輕易下結論。
只能說,無論熱搜是否可控,至少各大製片方都有著相同的起跑線,在此前提之下,誰能夠拔得頭籌就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了。
03當數據榜單越來越多,熱搜榜或成爆款劇集的新標準?
而除了熱搜榜之外,各類劇集熱度、收視榜單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
但是就收視率這一項而言,很多網友們都不願意看得太重。
畢竟無論是52城還是36城的數據,最終都會與官方發布的脫水數據有所出入。
久而久之,大眾早已不再相信各類「自評」榜單的真實性了,若是某些劇集的脫水數據和「自評」數據的差距太大,反而還會被嘲。
此前《三十而已》就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儘管劇迷們把原因歸結到了「先網後臺」的播出模式上,但還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正是由於外圍這些榜單太多數據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所以熱搜榜似乎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了很有說服力的一種衡量標準。
至少這個榜單可以說明劇集的熱度,上榜的未必真的能算作是爆款,但是不上榜的必然稱不上是爆款。
也有諸如《傳聞中的陳芊芊》這類的劇集,算是依靠熱搜榜擴大了知名度,也引發了更多的關注。
不過隨著大眾對於熱搜榜越來越看重,關於爆款劇的爭議也是越來越大。
此前單純看收視率或是播放量來判定一部劇是否是爆款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如果將熱搜數作為衡量爆款的重要標準,也必然會出現「虛假繁榮」的景象。
諸如此前頻繁登上熱搜的《清平樂》,至今也很難說清是否算得上是爆款,畢竟從收視角度來看,這部劇的確有「撲街」的嫌疑,但是從熱搜數量上看,這部劇還是佔據一定優勢的。
不僅是劇集,其實很多明星們似乎也被迫陷入了「熱搜魔咒」。
就拿肖戰、王一博、李現等「頂流藝人」來說,粉絲們通常都會將自家愛豆登上熱搜的次數作為衡量他們是否「正當紅」的標準之一。
這也導致很多藝人往往只發了一條無關緊要的博文都能夠被推到熱搜上,有些時候這些是粉絲們的自發行為,而有些時候則是合作品牌方的手筆,這也讓網友們哭笑不得。
誠然,登上熱搜就意味著有足夠的熱度,但無論是劇集也好,還是演員自身也好,想要走到最後,靠的還是實力。
一部劇集想要獲得認可,靠的不僅僅是播出期的熱搜數,靠的是後續能否斬獲獎項,靠的是在若干年之後,這部劇是否能夠被奉為經典,或是作為成功案例供後人分析。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像是《以家人之名》這樣頻繁登上熱搜的劇集沒有成為經典的可能性,我們也可以期待這部劇能夠在獎項上有所收穫。
但還是希望後續的各大製片方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本身上,為觀眾們帶來更多能夠引發共鳴的劇集,而不只是讓大家在熱搜上「追完整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