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外交官的那些事兒
本報見習記者 雷冊淵 整理
近日,電影《戰狼2》票房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新紀錄。除了電影中的主角,那些離鄉背井、在戰亂中堅守崗位的外交人員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麼你知道關於外交官的那些事兒嗎?如大使、參贊和領事有何區別?外交官的級別怎麼排?他們各自的職務是什麼?新中國任命的第一位外交官又是誰?
大使、參贊、領事誰的級別更高
外交官,顧名思義是從事外交工作的官員,代表國家與別國進行談判,保衛國家的正當權益,管理本國在國外的公民並為之提供服務。由於工作需要,外交官們經常是西裝革履,以車代步,出入各種宴會、酒會,給人的印象是很風光、很神秘。其實,他們同國家機關裡的其他公務員一樣,只是分工不同。
外交官不僅來自外交部,中央、地方各有關部門從事外交工作的官員也包括在內。駐外大使館、領事館(大使館是派駐在外國首都的機關,相當於在該國的「大本營」,負責全國事務; 領事館則是派駐在該國重要城市的機關,只負責管轄區域事務),駐國際組織、地區組織的代表團、處等,匯集了國家各個部門的外交官,在大使(館長)的統一領導下工作。因此,外交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國內,包括外交部和地方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員; 一部分在國外,包括三類:駐外大使館,駐外領事館,駐國際組織、地區組織代表團。
根據2009年10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外交人員法》規定,我國外交人員實行單獨的一套職務、職級晉升體系。外交銜級設七級:大使銜、公使銜、參贊銜、一等秘書銜、二等秘書銜、三等秘書銜、隨員銜。而職務方面,則分為外交職務和領事職務兩類。
就我國情況,大使本人在國內的級別最高者是副部,還有司、副司級;公使及公使銜參贊一般是司、副司級,參贊是副司、正處級,一、二等秘書為處、副處級,三等秘書、隨員為正、副科級。
另外,總領事屬司、副司級,副總領事是副司、正處級,領事多為處、副處級,副領事、領事隨員則屬科、副科級。
有的國家,外交官序列中還有專員、檔案秘書。我國禮賓習慣,將專員排在一秘之下、二秘之上,檔案秘書則在隨員之後。
「特命全權大使」真的可以「全權」嗎
國書是一國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時,由國家元首致接受國元首的正式文書。遞交國書是一種外交活動,而國書則源於外交「使節」。
「使節」一詞,在我國歷史悠久。《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這「虎節」、「人節」、「龍節」就是以銅鑄成虎、人、龍的形象,用作使臣受命出使他國時的憑證。可見,「使節」在當年就是使臣所持之信物——符節。
到了秦漢時代,「使節」有了變化,這種「使節」狀如旗幟,用竹竿作柄,頂部綴犛牛尾。漢朝張騫、蘇武出使西域、匈奴時,就是持這種「使節」的。我們今天使用的「使節」一詞,即源於此。
現今外交使節早就不持有「使節」了,而是以國家元首籤署的「國書」為憑證。如今,常駐「外交使節」,即英文「Heads of Diplomatic Missions」,在我國外交實踐中,常常被理解為大使、臨時代辦。目前「外交使節」的含義,也已由國與國關係擴大到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關係,如聯合國系統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駐一國代表機構的主任、代表以及地區組織(如歐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等)駐一國代表團(處)的首席代表,因享有與外交使節同樣的特權與豁免,其職責也與外交使節相似,因此也可以算作外交使節。
世界各國向別國派遣的大使往往都被冠以「特命全權」(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所謂「特命」,一般是本國議會通過、由國家元首任命。所謂「全權」,並不意味「便宜行事」、獨行專斷,而是必須隨時注意向國內請示匯報。
大多數使館設有參贊,參贊對使館事務、對大使有參而贊之、贊襄、協助之意。過去,我們曾稱這個級別的外交官員為參事。現在我國駐外使館的政務參贊,一般是使館的第二把手。政務參贊、商務參贊等各專業部門的負責人,是大使在不同業務領域的主要助手,也是以大使為首的使館領導團隊的成員。他們不但是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還參與全使館的機密和決策,對使館的內、外事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重大影響力。
新中國的第一位外交官是如何產生的
1949年10月2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時任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接到了一封特殊的電報。這封電報是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發來的——蘇聯政府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10月3日,周恩來回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深信蘇聯政府具有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今天又成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友邦,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此感到無限的歡欣。我現在通知閣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熱忱歡迎立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就在周恩來回電的當天,蘇聯就任命高級外交官尼古拉·瓦西裡維奇·羅申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而幾乎就在同時,國務院任命,新華社常駐莫斯科記者戈寶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館參贊兼臨時代辦,戈寶權也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的首位外交官。
事實上,在葛羅米柯致電周恩來前,他召見了國民黨廣州政府駐莫斯科大使館的代辦並聲明:「莫斯科政府考慮到所有這些情況,認為與廣州閻錫山政府的外交關係已經斷絕,並已決定自廣州召回其外交代表。」蘇聯如此迅速地承認新中國,並斷絕同國民黨政權的關係,無疑是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的有力支持。
1949年10月4日,周恩來外長立即指示向駐蘇聯莫斯科國民黨使館「代辦」發布命令:「中央人民政府即派遣大使來莫斯科,並將派領事至蘇聯各地,接管中國大使館和領事館。你及原國民政府駐蘇大使和駐各地領事館的一切工作人員,必須負責保管中國大使館與各領事館的檔案、文件和一切財產,安心聽候接管。為了祖國的利益,我認為你應當這樣做。如有破壞或遷移行為,中央人民政府當追究責任,並予以法辦……」
接到周恩來的指示後,戈寶權作了認真的思考並很快進行了實地考察。1949年10月7日,他先前往蘇聯外交部拜會了葛羅米柯副外長,向蘇方通報了周恩來指示的內容,以取得蘇聯政府的知曉和配合。接著,他又前往位於莫斯科克魯鮑特金巷13號的原國民政府駐蘇聯大使館,向國民黨使館有關人員宣布了周恩來外長的命令。將大使館接收過來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的籌建工作開始了。
(本文綜合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政協報》、「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