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的「祭羊山龍」化石
大約2.4億年前,被稱為「幻龍」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統治著海洋。
它們看起來就像尼斯湖水怪、短吻鱷和多齒霸王龍的混合體。這個野獸嘴裡長滿了鋒利的牙齒,有著長長的尾巴和鰭狀肢,可以在水中行走。
當中國科學院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一組古生物學家,在中國西南部的採石場,發現了兩個類似的小化石時,科學家們最初認為,它們屬於幼年的「幻龍」類。但進一步的分析顯示,他們實際上發現了一個新物種——比「幻龍」更小、更結實的表親。
研究小組將新出土的化石命名為「祭羊山龍」,這個名字來自發現它們的採石場。
大型幻龍的長度可能超過16英尺,但科學家估計,成年的「祭羊山龍」只有1.5到2英尺。這些化石也有更圓、更清晰的骨骼——比較對於體型較大的幻龍來說,這種龍的尾巴短而扁平,骨骼更密集。
「一條長尾可以在水中輕拂,產生推力;但我們發現的新物種,可能更適合在淺海的底部附近閒逛,利用其短而扁平的尾巴來保持平衡,就像水下漂浮物一樣——讓它在尋找獵物的同時保存能量。」北京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員介紹。
這些化石的解剖結構吸引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祭羊山龍」有著緻密的骨骼,這有助於它在水流中保持良好的浮力;此外,它還有一條寬大的尾巴來保持平衡。另外,擴張的胸腔表明,這種爬行動物也有很大的肺,使它們能夠在水下停留更長的時間。
因為它又矮又壯,肯定不如它更大、更瘦的表親那麼敏捷。但是,與其比較速度,「祭羊山龍」則會利用自己的身體,「在海床上行走」——尋找移動緩慢的生物來享用美食。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吳小春表示:「這是第一次發現大型類群中的小型物種,也是我們第一次了解『幻龍』類生物全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