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北京、上海地鐵乘車二維碼實現互聯互通,包括除市郊鐵路外的所有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和車站。也就是說,北京市民可以使用億通行APP乘坐上海地鐵,上海市民也可使用Metro大都會APP乘坐北京地鐵。
北京和上海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網,日均客運量均超千萬。隨著京滬交往的日益密切,來往京滬的人群數量龐大,一個乘車碼能穿越兩城地鐵的新政,輻射的乘客範圍之廣,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此前,在北京地鐵暢通無阻的乘車碼,到了上海便會立即失效,乘客只得下載一個新的APP,才能獲取正常通行的新二維碼,反之亦然。北京與上海地鐵對彼此乘車碼的互認互通,通過提升服務軟體,避免了兩地乘客重新下載軟體的麻煩。看似是地鐵二維碼的互聯互通,其實打通的是兩座特大型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任督二脈」。
在給來往乘客出行環節減負的同時,「一碼通」的實現,勢必會提高兩地軌道交通的整體出行效率。服務的優化,帶來的是百姓出行的獲得感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政策的背後,則是兩地交通的協同推進,是數字合作的發展前景。兩城交通部門的攜手,使綠色出行的概念得到一次生動的推廣,也在跨域交通發展領域樹立了值得效仿的典型。
「一碼通」的示範意義,不應止於地鐵。細想市民遇到的二維碼跨城失效難題,何止一張地鐵卡?比如疫情暴發後,各地都推出了健康碼,但各省市之間健康碼不能互認,導致出差旅遊必須「加碼」,用戶網友吐槽不斷;再如醫保報銷,多年來無論人大議案還是政協提案,都希望早日實現全國聯網,方便求醫者異地報銷。不同城市管理體系的融通程度,反映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治理水平;要把跨域協同治理當作目標的,不僅僅是地鐵領域,也不僅僅是交通圈子,而應該囊括醫療、文化、環境等生活服務的方方面面。
交通領域的互聯互通,方便的是跨城出行的大量乘客;城市管理的共享共治,惠及的是往來各地的萬千百姓。期待每座城市乘車碼的「鑰匙」,能開啟更多城市交通網的大門;更期待京滬兩城對二維碼的互認之策,能給更多領域的跨域治理及合作共贏帶來啟發。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殷呈悅
編輯:殷呈悅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