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頻頻退群,與美國財團具有密切關係,其原因並非美國財團出現了財務狀況,而是美國財團對於現任總統川普支持的結果。
要了解此問題,我們先要探索一些美國的制度核心和本質是什麼?
許多人應該知道,美國是一個以聯邦制為基礎的國家,政權的組織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將總統和其他的制度,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並且國內還存在著兩個政黨。其實,大家如果這樣認為,看到的只是美國政權的表象,而不是美國政權的實質。
就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公開形象的描述過:「美國的兩黨制就是兩黨合作制。」字裡行間,我們應該清楚美國的制度,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執政制。
今天美國所謂的選舉不過是一個把戲,讓民眾覺得是這是兩黨之間的公平的選舉。雖然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競相上臺,體現了一定程度的選擇權,可是由於美國的兩黨的本質是一樣的。兩個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為基礎,哪個執政就是資產階級專政。美國的兩大資產階級政黨只是壟斷資產階級的兩隻手,以維持自己的統治。事實上,享受權益的永遠都是大財團背後的權貴們。按理說,美國的制度實際上是財團壟斷。
打個比方:
我們把美國的總統選舉過程,形象的轉成一家股份制公司。我們看到董事會控股股東擬定民主黨和黨內初選候選人名單。可列入經濟團體名單的「大集團」成員。例如,歐巴馬接受了經濟和社會控制三方委員會的培訓。
下一步是舉行黨內選舉,也就是說,財團當選後指定的兩人中的一人當選為該黨的總統候選人。
這樣,候選人所代表的具體政黨的身份就暫時改變了,即他今天是民主黨黨員,明天是共和黨員。美國為何在兩黨之間實行穩定的「競爭上崗」?
因為選舉越來越受到各種利益集團的支配,而這些利益集團往往在兩黨的背後被操縱。國會議員和多黨製成員是大財團的代言人!有人說,美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公司,這是非常恰當的一個比喻的。
縱觀美國的歷史,從獨立到美國的逐漸強大,再到「南北戰爭」的危機出現,以及二戰後的霸權主義,哪一步沒有得到美國大財團的支持?哪一個不保護美國大財團的利益?哪個不是大財團意志的社會實現?
所以美國總統做事,是以大財團的利益為目標的。他會給美國人民「棒棒糖」,但是這裡不能不觸及大財團的利益!正因為如此,川普的各種退群行為,其實是得到了美國財團的支持的。
那麼美國財團為何頻頻退圈呢?
其實美國的財團基本都是一家人,在美國J·P·摩根和約翰·洛克菲勒為首的這兩大財團是最大的幕後推動者,他們也是美國金融實際上決定者,有權引導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就任,也就間接控制著美國金融政策的制定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美國總統許多的覺得,都需要得到財團的認可,那麼美國最近為何頻頻退群呢?
首先:建群的目的,就是為了美國的財團獲得更多的利益,讓美國能夠獲得更多的世界資源,這個是美國建群的本質,當美國財團發現自己的利益受損,或者這個群體已經不再好指揮後,財團就會撤離,因為這樣會減少自己的損失。
其次:建群需要的是開支和費用,美國財團是一個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的群體,如果該組織或者協約,已經才生不了利用價值,為何還要待在裡面白花錢呢,這不但是川普商人的角度去思考,背後的財團也會思考。
其三:我們看到美國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刻,許多舊的群落,在社會的發展中已經逐漸的壯大,已經不是美國一家獨大,那麼美國財團發現自己難以指揮這個群體,會考慮什麼,當然除了撤出以外,還有重建,可以說,美國會計劃自建一些相關的組織,我們可以看到,G7的高峰會議,川普打算增加到G11,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所以未來重組國際組織的消息會越來越多。
綜合以上觀點,客觀的來說,美國最近的頻頻退群,其本質是背後財團的一次重新洗牌,對於一些舊有的群組,一些沒有利用價值的群組,一些不聽指揮的群組的退出,再針對性的重建一些對於自己有價值的群組,才是退群的最大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