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淺溪 艾問人物
今年6月18日,京東有了大動作:將在港上市。
回歸
6月8日,京東發布公告,發售首日暫獲10家券商合共借出近420億港元,超額認購近26倍 。
市場聞訊,其股價也不斷上漲,京東最新市值已達869億美元。實際上,進入到2020年以來,京東股價已累計上漲了近70%。
儘管中概股回歸已成潮流,但此次京東二次上市,卻依然逃不開「融資」二字。
前有阿里,後有拼多多,正在拿自己自營和自建物流的「重資產」,繼續迎戰各類「補貼」下半場的京東,急需彈藥。
上市是必須的,但哪天上市卻大有講究。對京東而言,618是一個火候正好的時機。火候不到,則財報虧損難看,眾口難調。火候過了,國內電商巨頭又放大招,時機不對,同時618又趕上京東的狂歡購物節,剛好造勢。
從2004年建立之初,到2013年在美上市,到如今二次上市,京東一路走來,波折不斷,似乎從來都沒有過真正的定數。
在曲折中發展,京東展現了極強的韌性,而這與劉強東的信念緊密掛鈎。
「我喜歡要花10年、20年去做成一件事情,如果一件事情一年、半年就做成了,那從來都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我覺得價值一般。」
因為東哥的執著,京東的「大膽」虧損持續了12年,直到2017年才開始實現盈利。但整個2018年,市場卻都在質疑京東的盈利能力——先是活躍用戶數首次出現環比下滑,接著又遭基石投資人高瓴資本大幅減持;風雨飄搖之間,明尼蘇達事件東窗事發,而這也加速了日後劉強東的「歸隱」。
直到2019年,京東「燒錢」百億布下一盤大棋,才終於「苦盡甘來」:活躍用戶破3億,淨利破百億,毛利持續走高,一次次拿出漂亮的成績單,這才又挽回投資者的人心。
兩次上市對比之下,京東的成長肉眼可見。
從2013年初登美國資本市場到如今,京東完成了強勁的增長:淨收入增長8.3倍,NonGAAP淨利潤增長48倍,用戶數增長7.6倍。市值從260億美元增長至了如今的869億美元,增幅達3倍以上。
十多年來,電商市場的競爭加劇,在業內看來,已經具備盈利能力並且正在經歷大手筆整改與業務轉型的京東,回歸港股,這才算真的上岸了。
成長
創立於2004年的京東,做3C類產品起家,隨後擴張到圖書、家電等諸多品類。
「放著每年4千億規模的服裝市場不發力,卻與噹噹爭奪300億圖書市場,這是既沒有戰略也不懂事。」 當年,李國慶曾公然抨擊京東開拓圖書品類的做法。
劉強東的攻城不會停下,2012年,京東開始攻佔國美和蘇寧的地盤,宣布:
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
那時,蘇寧創始人張近東在內部對蘇寧高管說:「我們是大人,京東還是小孩子,大人打小孩,不是一個量級的。」
2012年京東掀起的價格戰,給公司帶來了巨額虧損,也備受資本質疑,第四次融資異常艱難,耗時七個月才最終達成,可融資後第一個月,劉強東又立即宣布在物流方面繼續投入50億人民幣,這一度讓眾人甚至他的員工不解。
但劉巋然不動,堅持不追求短期利益,寧願虧損,也要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
儘管連年虧損,但不斷加大的自建物流投入給消費者帶來了迅捷的快遞服務,好評如潮,同時,自建物流也提升自身運營效率,方便把控品質。
緊接著2017年,京東開始全面狙擊阿里,緊鑼密鼓尋找合作夥伴:
從3年前與騰訊結盟,打開微信的流量,到這年的擁抱百度、奇虎360、網易、搜狗,開啟強強聯合。
阿里在行動支付等方面的全方位布局,馬雲構建的阿里生態效應正在發揮強有力的作用,淘寶天貓擁有的深度護城河,無疑都給京東帶來了很大壓力。
這一年的京東集團年會上,劉強東表示:希望京東成為營收達到萬億的企業。
在2018年初達沃斯論壇接受大衛魯賓斯採訪時,劉強東直言:希望超過亞馬遜與阿里巴巴,成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一。
在外人眼中,劉強東是個不顧風險、不計損失,只顧往前衝的鐵腕企業家。早期的合作夥伴曾回憶,在京東辦公室的走廊裡,這個胖胖的年輕人把自己的照片掛得到處都是。
在京東,劉強東是個大膽同時有點自負的領袖。
在一路批評與質疑聲中,劉強東帶著京東苦戰對手,實現了全品類的擴張,建立起了電商企業中最強大的自有倉儲物流體系,相繼打敗了新蛋,打敗了卓越,打敗了噹噹,打敗了蘇寧與國美,成為了阿里的對手,卻險些敗在自己手裡。
淡出視野
好在,京東開始轉型,東哥開始放手。
2018年12月,京東架構調整,拼購事業部獨立,負責人侯豔直接向京東商城 CEO 徐雷匯報。
2019年9月,拼購再升級為京喜,在外界看來,這是京東終於發起了迎擊拼多多的正面戰爭。
而伴隨業務調整的還有人。
從2019年11月開始,劉強東開啟「退場」模式,陸續卸任京東旗下子公司等多家企業的高管職務。
來到2020年,退隱的節奏加快。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初,劉強東已經卸任了11家公司的高管職務,其中包括他花大力氣建起來的物流公司,也包括如今估值過千億的京東數科。
強勢的東哥,開始放權。
從財報數據來看,京東的2019年算是實現了徐雷定下的目標:恢復增長。
2019年,京東拿到了107.5億淨利。2020年Q1財報顯示,京東 2020 第一季度淨營收為 1462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7%。
把京東交給徐雷,東哥可以放心。
但去過退隱的清閒日子,對東哥來說,的確不容易。
一直以來,作為出身貧寒的名校生、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東哥都很享受人生的高光時刻:
背著村裡鄉親煮的幾十個雞蛋走進人大校門時的意氣風發;中關村的生意蒸蒸日上,年度聚餐時的酣暢淋漓;發起價格戰成功突襲李國慶之後的得意欣喜;在美國上市成功,為高管下廚做西餐炫耀廚藝時的如魚得水……
「如果不能控制一家企業,我就會把它賣掉」,曾是他嘴邊的名言。
「卸任一切」後,劉強東依然持有或代持京東集團股權達16.2%,投票權更是高達78.7%,未來,他依然會牢牢地把控著京東的航向。
戰略之失
京東滲透著劉強東的信念,韌性很強,但在創新性上卻略薄弱,近年來愈加跟著風向走。
阿里去年回到港交所二次上市,開盤就股價大漲,一舉超過騰訊。
在京東看來,如今618的節點,與京東不錯的盈利,正是複製阿里回歸之路的最好時機。
再看過去的京東的產品創新。
以下沉市場為例。過去,劉強東的輕視與偏見一度讓京東錯失時機,導致京東內部傲慢認為「拼多多不過是流量端的奇技淫巧」。
決心與拼多多正面對決之時,京東選了一條保守但並不高明的路,複製被市場驗證過的商業模式。
京喜複製了拼多多的拼購模式,京東雲小店以及京東雲Elite脈客商圈,則分別對標雲集平臺和美團模式。
追隨者的優勢在於少走彎路,限制在於極少能超越前者。在不算漫長的中國網際網路商業史中,複製他人產品或模式而成功者,只有早年的騰訊。
業內人士指出:京東目前的業務模式總體上遜於阿里巴巴,除了自營物流之外,暫時還看不到京東其他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其對商品價格的把控優勢正在逐漸喪失,未來的市場壓力依然很大。
增長陷阱
2019年京東突破百億的淨利很好看,不過其中有39億來自出售房產,54億是其他非經營性收入,盈利狀況卻也不如財報那麼漂亮。
2020年Q1的淨利受疫情影響,相比去年同期下滑較多。
但更為重要的是,電商市場的蛋糕,增長變慢,競爭者除了強敵阿里,又冒出了一個拼多多。
據商務部估測,今年前4個月,網上零售總額的增速只有1.7%。業內預計2020年大盤能漲10%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淘寶直播在2019年實現2000億元的交易額,今年預計增加至4000-5000億元,這一增速遠超行業整體。
早在2019年初,數字經濟智庫DE Thinktank進行的網民調研就顯示,淘寶和京東的用戶重疊度高達92.3%。此外,拼多多用戶中有79.8%同時是淘寶用戶。
三家平臺的廝殺,在市場總量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進入到爭奪用戶的白熱化階段。
「如果你在中國有過幾次購物經歷,也許只用三次你就能得到答案」。劉強東曾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拼多多模式的蔑視。
但主攻下沉市場的拼多多,成立5年來成長飛速,如今市值818億美元,緊追京東,不容後者在戰略上小覷。
前方,線上零售想要滲透到剩餘的四分之三零售份額中,已經越來越艱難;
後方,過去十年間支撐起線上零售快速增長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正在衰退,網上零售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
不論是京東,還是阿里、拼多多,都在面臨挑戰。
復盤中國近十幾年的電商大戰,B2C電商強手如林,在阿里這座大山的籠罩下京東活的算久的一個,這背後是劉強東不為外界所動的戰略耐性:採取低價進行品類擴張與投入巨資自建物流曾飽受行業爭議,但依舊一以貫之,走下去。
而新蛋、噹噹等,在迷戀短期盈利的時候,失去了明天。
但值得注意的是,橫向對比京東仍未破局。
在2014年時京東赴美上市後,國內網際網路市場由此進入到BATJ時代,彼時的京東便是國內網際網路的第四極,且是非常穩固的第四極。
到了2020年,首先是百度掉隊空出的位置,京東未能爬升至第三位,而是被美團搶佔,再者京東目前第四極的位置,也很難說就此坐穩。
如今回歸港股,京東作為電商巨頭,勢必會受到資本和國內用戶的追捧,但之後呢?
東哥淡出後,京東依舊前行不易。
參考:虎嗅《京東真正上岸了》
深響《六年後赴港上市,京東的變與不變》
「你覺得做什麼最掙錢?」
「經濟不景氣,你怎麼看?」
「將焦慮拋之腦後好嗎?」
原標題:《港股有京東,江湖無東哥? | 艾問人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