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神聖的,美好的,是人類特有的情感現象。人從進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發育,就萌發出了愛情的種子,伴隨人的一生。由於它的美好感覺和滋味,人們對它嚮往,渴望獲得美妙的愛情;由於它也能讓人痛徹心扉,肝腸寸斷,人們又不知所措,希望能避免失戀帶來的痛苦。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懂得怎麼戀愛,不會愛,缺乏戀愛的技巧,從而使得很多年輕人無法得到愛情。也有一些人沒有做好戀愛的準備,盲目的去愛,最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痛苦和煩惱。所以為了提高戀愛的成功率,除了把自己的外表打扮得更加迷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準備,懂得愛情定律,才能提高戀愛的成功率。
1. 異性效應定律
異性效應(Heterosexual effect)是社會心理學中社會助長的一種現象,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往往比沒有他人在場時更能提高活動效率。心理學家普利特就曾做著名的騎行實驗,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他讓被試者分別在三種情境下騎行25英裡的路程: 第一種情境是單獨騎行計時; 第二種情境是騎行時讓另外一個人跑步伴同; 第三種情境是與其他騎車人競賽。 結果顯示,競爭情境下的平均時速最快。
異性效應的表現是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比起只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更會感到更愉悅,活動起來也更起勁,更出色。這是因為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而會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愉悅感,並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俗話說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就是這個道理。
異性效應是產生愛情的前提和基礎,有異性效應才會彼此產生感覺,相互吸引,兩人在一起就覺得無比開心、幸福,不在一起就會失落、難過。所以相愛的兩個人要尊重彼此的感覺,感覺好才有可能相愛。
2.吊橋理論
吊橋理論來自於著名的「卡皮蘭諾吊橋」,它是加拿大著名的「愛情橋」,這座吊橋隱藏於卡皮蘭諾大峽谷中,橫跨卡皮蘭諾河,兩岸景色優美。1974年,心理學家阿瑟阿倫在這裡進行了著名的吊橋實驗。一名漂亮的女性站在吊橋上,當男性經過身邊時,這位女性主動和男性搭訕,並留下電話聯繫方式。同樣的過程也發生在一個普通吊橋上。結果在卡皮蘭諾吊橋上更多男性會主動聯繫這位女性。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卡皮蘭諾吊橋的搖擺更加讓人心驚膽戰、緊張焦慮,這和戀愛的感覺相似,所以很多人就容易將吊橋上引起的生理反應等同於戀愛引起的心理反應,把心跳等同於心動。
在愛情中,心動不等於真愛。心動是心靈的震顫,是一件事或一瞬間帶來的感覺,當今社會,太多的物質、家庭條件、房子、車子等都會給人帶來心靈的衝擊。愛情相信的感覺是理智的感覺,而不是盲目的感覺。理智的感覺是要分析對方的特點,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歡的,我能否接受對方的缺點?這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3.戀愛SVR定律
心理學家默斯特因(Murstein)的戀愛SVR理論是有關愛情發展階段的理論,他認為,兩個人從認識到最終結婚走到一起,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S階段(Stimulus),即刺激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兩個人在相識後,主要關注對方的外貌、性格、行為等外在的直觀刺激,它決定了兩人在相識後能否產生好感。
第二個階段:V階段(Value),即價值階段。這個階段決定了兩人的感情能否順利發展。價值是指兩人有共同的價值觀,在一起時兩人的思維方式能相互理解,有共同的話題,對待事物有一致的看法和態度。兩人相處時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分開後又期待再次相見,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感情也會逐漸加深。
第三個階段:R階段(Role),即角色階段。這個階段決定了兩人能否最終走到一起。婚姻後的人開始有了新的角色:妻子或丈夫。兩個戀人從朋友發展到夫妻,各自都要建立起自己新的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自有各自的分擔,相互補充,才能解決好婚姻中的各種問題,才能呵護感情順利的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