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很多新個體在從事自媒體的創業經營活動,也有很多原先持觀望態度的人想要加入,但又擔心現在加入會不會太遲了,自媒體行業未來的發展又會是什麼樣的?等等此類問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些問題。
要回答以上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作為自媒體的經營者,我們到底在經營什麼?表面上看是內容,是通過文章、視頻等載體形式向大眾群體傳播的有關於個人的分享的信息。其實自媒體經營的本質是信息流,那啥是信息流呢?在傳統的商業體系中,商家遵循的邏輯就是要想辦法將1件產品賣給1000個顧客,那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通過廣而告之的方式,就是打廣告的方式將產品信息向目標人群傳播,告訴這1000個潛在的顧客我家的產品如何物美價廉,如何物超所值等等進行單向的信息輸出。而在現如今的社交化商業時代,商家遵循的商業邏輯已經發生的巨大的改變,變成要將1000件產品賣給1個顧客,那在這種情況下,廣告的宣傳方式已不再適用了,優先要解決的是社交問題,是關係問題,而後才是成交。那與顧客建立牢固的社交關係就是通過網際網路通信技術進行社交,進行雙向的信息交互,通過互相的點讚評論轉發等互動方式建立起信任,建立交易關係,隨後產生的物流,以及物流背後的資金的結算流,逐漸形成新的商業體系社交化商業體系。那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信息流,信息流帶來物流,物流帶來結算流,從而構成了新的一種商業形態。所以自媒體本質上就是在經營信息流,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信息流永遠都不會過時,所以不論現在做自媒體還是將來某個時期從事都是可以的,只要信息流還在,那自媒體這種經營形式就永遠不會過時。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全民都做自媒體是否有必要?那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它與我們熟知的傳統主流的媒體就是電視、廣播、報紙和雜誌等這類的媒體有什麼樣的區別。其實與這些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自媒體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記錄,個人的自我分享,個人的自我表達,是對個人的知識,經驗、經歷等記錄,分享和總結,是對個人品牌IP的打造,是為個人打造的一種基於網際網路文明和數字社會的一個社交名片。在如今的網際網路社會和數字社會中,一切都被數位化,人也一樣。所以,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個數字身份,要有屬於自己的社交名片,那自媒體無疑就是最適合普通大眾所使用的工具了。
最後一個問題也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就是自媒體未來發展的趨勢如何?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大眾的創業者還有什麼樣的機會?對於這個問題,孫洪鶴老師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分析和解答,那今天就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和參考。
目前的自媒體行業中,從大眾類的普通自媒體從業者發展的趨勢來看,未來會越來越困難,目前已經是處於瓶頸期了。各個領域已經被頭部的大v所佔據,已經成功地在粉絲心理建立牢固的認知壁壘,已經無法撼動。並且還有很多明星大腕加入自媒體行列,分走了很多的流量,所以普通大眾的自媒體創業者已經沒有太多出路。另外一個主體,就是中小企業這種專業的自媒體如今正好處於發展的上升期,正在風口上。因為其專業化,規模化和信譽度等方面要優於那些普通大眾的自媒體,所以未來發展前景最好的就是這類專業型的中小企業自媒體。
那我們普通大眾自媒體人未來出路在哪裡呢?對於此,我給大家提供幾點建議:
第一,就是個人自媒體進行合作,進行聯盟,就是MCN機構,共同抱團取暖,這樣才有可能存活下來。
第二,就是孫洪鶴老師極力建議的,就是個人自媒體與企業進行合作。傳統企業轉型網際網路企業具有先天的不足,沒有專業的運營人員和經驗,而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媒體人的優勢,所以兩者進行合作,就是在優勢互補,共同來合作分享利益,共創共贏。
第三,如果還是要以個人身份來從事自媒體創業經營的話,那就要做好三年付出而沒有回報的準備,具體就是1年堅持,2年的沒有回報的付出與沉澱,3年內不死,這樣才有肯能活下,最後才能有所收穫。
以上的分享就是希望能夠給大家,尤其是普通大眾創業者以參考和啟發,我們要認真地思考和權衡,根據個人自身的情況和條件來選擇。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確定的,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和代價,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端正我們的心態,做到「我選擇,我負責」。